广西师范大学学子深入恭城瑶乡:探寻非遗魅力,助力文化传承新路径
7月11日至7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瑶茶古韵社会实践团”奔赴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深入瑶寨,先后探访恭城瑶族博物馆、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产业展示中心以及婆王瑶医药协会,聚焦瑶族服饰刺绣技艺、恭城油茶制作工艺、婆王瑶药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探寻瑶族茶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发展之间的融合路径,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博物馆里寻瑶族文明:触摸瑶族瑰宝,聆听千年回响
7月11日,实践团首站走访位于瑶族盘王阁内的恭城瑶族博物馆。在瑶族博物馆中,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文物史料与展览陈列,系统了解了瑶族迁徙历史、民俗风情与文化演变,进一步加深了对瑶族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认知。在跟随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参观交流中,恭城瑶族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恭城瑶族博物馆开馆至今已经第八个年头了。我们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民俗、服饰、美食等方面,传播民族文化,在这里让更多的瑶乡人民感受到瑶族文化的魅力,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团队成员结合前期工作的调查所得与馆方研究人员展开研讨,就瑶族非遗文化如何通过博物馆展览、教育推广焕发新生提出青年视角的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在瑶族博物馆进行参观陆茜黎庆凌供图
探民族产业展示中心:追溯千年恭城油茶,对话非遗传承人
实践团第二战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产业展示中心,与非遗恭城油茶县级传承人刘老师深入交流。“恭城油茶”不仅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在交流过程中,非遗恭城油茶县级传承人刘老师说到:“恭城油茶起源于唐代瑶族先民应对潮湿瘴气的生存智慧,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恭城油茶是恭城的文化名片,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这张名片更加亮丽,让油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油茶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人向成员们详细演示了油茶制作的六道核心工序:从最初的用开水浸泡茶叶5-10分钟,到洗净茶叶;从烧热茶锅放入少许食油,到放入茶叶、生姜、蒜米并反复捶打;最后加入开水和精盐,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力道与火候的把握尽显功力。实践团成员们没有止步于观摩。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亲手尝试捶打技巧,成员们亲自体验了炒茶、捶打、过滤等工序,深刻感受到了恭城油茶"一杯苦、二杯呷(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油茶制作技艺陆茜黎庆凌供图
访婆王瑶药:草木皆药蕴哲思,寻民族医学智慧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访了恭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婆王瑶医·周氏瑶药传承人周桂名的工作室。婆王瑶药作为恭城医药瑰宝,在恭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视为瑶族人民的宝贵遗产。通过周桂名老师的介绍与分享,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婆王瑶医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在传承人周桂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瑶药展示馆,认识了上百种特色瑶药材,了解了"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瑶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传承人现场演示了瑶药的采集、炮制方法,并讲解了各种瑶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临床应用。周桂名老师也分享道:“瑶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依赖传统的闻问切法,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家族内部传授和从幼年开始参与医疗实践。瑶医强调预防疾病,依据个人经验进行治疗,缺乏固定的教科书和国家认证的体系。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线、药疹和药浴等。瑶医还融入了药膳文化,就比如我们的恭城油茶,不仅丰富了饮食文化,也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瑶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政府对其传承和应用给予了支持,尽管过去曾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但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在周桂名老师的身上,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陆茜黎庆凌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恭城瑶族非遗文化,更激发了传承与发扬非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团队成员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更多青年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共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周双红黄希维黄思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