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巢湖学院“生态文旅”调研团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马鞍山市薛家洼的路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深入调研当地的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居民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探究了薛家洼从曾经的“散乱污”之地,逐渐转变为如今的“长江风景区”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薛家洼地处长江东岸,曾因特殊地理位置成为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及渔船聚集区。据当地史料记载,2019年前,该区域分布大小砂石码头17处,各类渔船近百艘,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长江,岸边堆积建筑废料超2万吨,生态环境恶化显著。 2019年起,马鞍山市启动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工程,对薛家洼实施专项治理:拆除全部非法码头及沿岸违建,清运各类垃圾废料3.2万吨,复绿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成亲水栈道1.5公里、生态停车场3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薛家洼生态园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推动该区域治理进入新阶段。
晨光中的薛家洼,芦苇荡里充满歌声,亲水栈道上晨练者的身影与波光粼粼波光相映成趣。这副生机盎然的画卷,让初到此地的队员们难以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 机器轰鸣的砂石码头聚集地。团队采访了晨练者,“自己每天都来到薛家洼生态园晨练,已经成为了习惯,漫步在薛家洼的生态步道上,江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团队成员走访了曾在此捕鱼的村民,他指出曾经脏乱的码头已经蜕变为人们“拍照打卡点”,并且告诉团队自从长江禁渔后,政府帮助这些渔民找了新的出路,现在每天巡江比打渔还上心。团队统计显示,像这样转型的渔民,政府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养江,我们找到了更有价值的渔获。”他笑盈盈说道。

图为调研团队员采访上岸渔民的场景。高寒煜 供图
随后,团队有采访了薛家洼生态园的保洁阿姨,她谈到之前的环境非常恶劣,码头都是灰尘漫天飞舞,扫一圈要倒三车垃圾,经过总书记的来到与指导,现在半车都装不满。如今,她谈到自己清扫的薛家洼,脸上挂满了笑容与骄傲。她珍藏的照片里,从前的薛家洼堆满建筑废料,而现在她身后的垃圾桶分类标识鲜明。
最让保洁阿姨自豪的是游客的变化:“过去人们都说捂着鼻子快步走,现在人人都举着手机拍风景。
此外,团队有幸采访到护渔员,在值班室里,护渔员向队员讲述了薛家洼之前捕鱼的生活和如今的生活。“我们的工作不仅是盯着江面,岸边的情况也要留意。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在江边偷偷钓鱼,我们要及时劝阻,向他们宣传禁渔政策。”护渔员谈到,虽然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但也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情况,这时候需要耐心解释。
调研结束时,夕阳正慢慢沉入长江。薛家洼的江面上,还有着轮船缓缓驶过。岸边的生态步道上,有居民在散步,有游客在拍照,大家的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
五年前,这里还是脏乱的砂石码头,如今已经变成了干净漂亮的生态园。曾经靠捕鱼为生的渔民,现在成了巡逻员,护渔员等,每天认真地守护着长江;保洁阿姨也说,现在打扫起来轻松多了,游客们也都很爱护环境。
看着眼前的景象,调研团成员们都很有感触。薛家洼的变化,是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散乱污”到“风景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长江的生态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薛家洼会越来越好,长江的生态环境也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