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农村新风光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鼓励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在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2025.7.13日,淮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小团队来到合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进行农村风貌考察,目的了解农村现状,感悟家乡发展变化,为调研报告提供相关资料。通过调查知道,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坐落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东与巢湖市、无为市接壤,南以枞阳县、桐城市为邻,西靠舒城县,北抵肥西县。毗邻水域包括巢湖和长江,常住人口88.4万人,城镇化率60.72%。
“庐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海内东经》,后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庐江县境内有周瑜墓、何氏太始祖陵园、果树宋代瓷窑址、吴武壮公祠、抗日名将孙立人故居等9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7处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周瑜文化园、吴武壮公祠、庐江县地质博物馆成为合肥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古有文翁、周瑜、王蕃、伍乔等,近现代有吴长庆、刘秉璋、丁汝昌、吴赞诚、孙立人等。
庐江县以“融入大合肥、对接沪苏浙”为主攻方向,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旅富民、大美庐江”三大战略,着力打造“两城、三区、四园”,重点推进“三山一湖、三寨一海”旅游景区建设,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县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询问了几位附近的村民,其中一位村民说道:“庐江的发展是他们看着过来的,现在的变化和以前是天差地别,比以前的生活好太多了”
庐江县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利用辖区优质的人文自然,人文禀赋,注重引进专业的机构,以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在庐江本地,基于本地文化特色的农舍经济,民宿产业星罗棋布,以文创+产业+以农带农的方式,民俗企业家与农民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共同发展乡村IP,以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进。为以后的民宿经济发展铺设前路。万山镇长冲村,曾因一曲《十里长冲好风光》唱进人民大会堂而声名远播,如今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有数不清的优秀民宿。
庐江的农村是农业的基地。曾经的庐江农业很不好,境内生态脆弱、非旱即涝、望天收粮……这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庐江人民的农村并非只有土地。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19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庐江县便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胜事,从农业乡村发展为美丽乡村,一方面乡村的环境变得更好,道路四通八达。摆脱了过去泥泞的土路,逐步变为柏油路。村与村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但现在庐江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有耕地面积10.9万公顷,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98.4万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们用勤劳坚韧的双手,朴实诚信的品质,即使面对自然灾害,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守护土地。以庐江大地为笔,汗水为墨,书写着农民人最厚重的生命史诗。
不要金山银山,只要绿水青山,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地理特质与人文优势千河绕城,湖光为魄。境内14条河流织就水网(杭埠河、白石天河等),西河如绿带穿行丘陵,兆河承载千年漕运记忆。烟波浩渺处,巢湖12.4万亩水域托起百舸争流,25公里岸线铺展“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画;黄陂湖则以冬候鸟驿站闻名,青头潜鸭掠过荻花,洒下落雪般的羽影。引江济淮工程更打通“河海直达”新航道,让长江脉动直抵城垣。
在现代化城镇里有霓虹喧嚣,有最鲜活的烟火。但在农村,岁月在此沉淀为温润的玉。清晨灶台蒸腾的热气,爷奶竹篮里沾露的果蔬,以及晚归农夫欢快地哼着歌摇……。宁静与祥和是农村的真实写照,民风淳朴是农村对外的具体表象。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织就一幅流动的乡村振兴文明画卷。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