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7月至8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心筑梦・青审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以“传承红色审计基因、践行审计为民使命”为核心主题,在江苏省内开展系列红色审计宣讲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张家港市、常州市、东台市、盐城市、淮安市、南通市6个地区,精准对接三类服务对象——张家港城西社区、常州金百国际社区、东台公园社区、盐城大丰德润社区的居民群体,淮安清江中学的中学生群体,以及南通兵房小学的小学生群体,累计开展6场主题宣讲。团队通过理论阐释、历史案例解读、互动交流、视频展播等多元化形式,将红色审计历史脉络、精神内涵与审计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实践,既实现了红色审计文化的广泛传播,也推动团队成员在“学思践悟”中深化对审计专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的认知。本报告旨在系统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实施细节、核心成果与深层感悟,梳理团队在红色审计精神传承、专业知识转化、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收获与反思,为高校审计专业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提供参考样本。
二、实践活动概况与实施路径
(一)活动范围与服务对象定位
本次实践活动立足江苏区域特点,构建“社区+学校”双场景覆盖、“成人+青少年”全年龄段触达的实践格局,实现服务对象需求与宣讲内容的精准匹配。在社区场景中,团队针对不同区域居民关注点差异设计内容:张家港城西社区居民更关注“财务公开与社区治理的关联”,常州金百国际社区居民聚焦“基层资金监督渠道”,东台公园社区居民侧重“审计与民生保障的联系”,盐城大丰德润社区居民关注“红色审计精神的当代应用”;在学校场景中,结合教育阶段特点调整方向:淮安清江中学以“红色审计与国家财务认知”为核心,侧重培养中学生的国家治理意识;南通兵房小学以“红色审计精神启蒙”为重点,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小学生理解“公正、忠诚”的价值内涵。从时空维度看,活动自7月15日张家港首站启动,至8月11日盐城末站结束,历时近1个月,覆盖暑期实践黄金时段;空间上兼顾苏南(张家港、常州、南通)、苏中(东台)、苏北(盐城、淮安)地区,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调整宣讲侧重,如苏南地区增加“企业财税咨询与审计监督”案例,苏北地区强化“民生资金审计保障”内容,确保红色审计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影响。
(二)核心内容与实施流程
1.**红色审计历史脉络系统梳理**团队以“历史演进”为主线,将红色审计发展历程划分为“革命萌芽期(土地革命时期)—探索发展期(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制度完善期(新中国成立后)—创新升级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作为每场宣讲的基础内容。宣讲中,团队成员重点阐述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背景,以及毛泽东同志签署的《审计条例》中“巩固苏维埃财政、监督财政收支规范执行”的核心条款,结合苏区审计保障红军长征物资、延安时期严查贪腐维护根据地经济稳定等历史案例,展现红色审计“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征。如在常州金百国际社区,团队成员李同学以“1933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的使命”为切入点,讲解革命时期审计工作者“为人民管账、为革命守财”的职责,让居民理解红色审计的历史根基;在张家港城西社区,团队通过PPT系统呈现新中国成立后审计制度从“分散监督”到“集中统一”的演变,凸显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升级。
2.**红色审计精神内涵精准解读**基于历史梳理,团队提炼红色审计精神“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实事求是、廉洁高效”四大核心维度,并结合服务对象特点差异化阐释。在社区宣讲中,侧重“为民服务”与“廉洁高效”:张家港城西社区黄李旺同志以“财务公开聚合力,廉洁自律凝人心”为主题,讲解财务公开制度对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的作用,强调社区工作者廉洁自律是维系党群关系的生命线;盐城大丰德润社区宣讲中,团队对比“苏区审计追回群众救济款”与“新时代审计监督低保补贴精准发放”案例,说明“为民服务”是红色审计精神的核心立场。在学校宣讲中,侧重“对党忠诚”与“实事求是”:淮安清江中学宣讲中,团队结合“中央苏区审计严格账实核对”案例,阐释“实事求是”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南通兵房小学宣讲中,陆泽瑶同学介绍方志敏、阮啸仙等审计先驱的事迹,引导小学生理解“忠诚担当”的精神内涵。
3.**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团队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审计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可感知、可应用的内容。一方面,推动专业术语通俗化:将“中央审计委员会职能”表述为“革命年代的财务监督员”,将“审计监督”解释为“守护大家的钱袋子”,将“审计独立性”转化为“审计人员不偏袒任何一方,只看事实”,确保不同知识背景的受众理解。如盐城大丰德润社区徐铭婕同学在分享中提到,“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专业故事,才能让红色精神入耳入心”。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方法的基层应用:在常州金百国际社区,团队运用“流程分析法”梳理社区公共设施维修资金使用流程,指出“公示环节缺失”的问题,提出“每月公示资金台账”的建议;在盐城大丰德润社区,成员协助居民梳理退休金明细,运用“账实核对法”发现社保补贴计算偏差,指导居民通过官方渠道反馈解决;在东台公园社区,团队结合《审计法》“审计结果公开”条款,解答居民“如何监督基层资金使用”的疑问,提供“查看村级审计公示、反馈街道监督部门”等具体路径。
4.**南财红色审计育人成果全面展示**为凸显高校在红色审计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团队在各场活动中介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色审计育人矩阵”:一是“课堂赋能”,将红色审计史融入《审计学原理》课程,通过瑞金苏维埃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受先辈智慧,如淮安清江中学宣讲中,团队介绍课程如何通过“苏区审计案例研讨”培养学生专业认同;二是“实践磨砺”,依托“青审先锋工作室”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财务义诊”,如常州金百国际社区宣讲中,王同学分享工作室为小微企业提供财税咨询、协助地方审计机关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案例;三是“科研引领”,围绕红色审计精神当代转化开展省级课题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张家港城西社区宣讲中,团队展示课题研究中“红色审计精神与社区治理结合”的成果。此外,团队还介绍学校创新宣传形式:南通兵房小学宣讲中,展示“审计名人堂”长廊(展示审计先驱事迹)、红色审计主题短视频(如周窈竹制作的《传承红色理财精神,续写审计发展篇章》),体现高校在红色审计文化传播中的系统性探索。
三、核心收获: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跨越
(一)红色审计精神认知:从“历史概念”到“现实指引”实践前,团队成员对红色审计精神的认知多局限于课堂理论与文献资料,将其视为“历史范畴”,与新时代审计实践关联度认知不足。通过实践,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审计精神的“延续性”与“现实性”。在盐城大丰德润社区,团队对比“苏区审计保障革命物资”与“新时代审计监督乡村振兴资金”案例时发现,两者虽时代背景不同,但“守护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核心使命一致——革命年代审计人员“油灯对账、算盘守财”,与现在审计人员“数据核查、民生监督”,本质都是“对人民负责”。徐铭婕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以前觉得‘红色审计’是教科书上的名词,现在才明白,它是每一位审计人在工作中都要践行的准则——无论是革命时期的‘一分一毫用在刀刃上’,还是现在的‘确保民生资金专款专用’,核心都是‘审计为民’。”在常州金百国际社区解读“实事求是”精神时,成员结合协助社区梳理资金流程的经历,意识到“账实核对”不仅是革命时期的审计方法,更是当前审计工作的基础——社区资金使用中“公示不及时”的问题,正是通过“逐笔核查收支记录”发现,这与延安时期审计人员“严格核查每一笔物资流向”的做法一脉相承。这种认知转变,让成员理解红色审计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贯穿审计事业发展的“精神内核”。
(二)专业能力提升:从“理论掌握”到“实践应用”作为审计专业学生,团队成员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前普遍缺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的经验。此次实践成为专业能力“落地”的关键载体,推动成员实现三大转变:
1.**专业术语转化能力提升**实践初期,部分成员因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导致受众困惑:淮安清江中学宣讲中,提及“审计独立性原则”时,中学生面露不解;张家港城西社区宣讲中,“中央审计委员会职能定位”的表述让老年居民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召开专题讨论会,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生活化类比”“案例替代理论”优化内容。如将“财务公开”类比为“家庭记账公开”,将“审计监督”举例为“社区物业费收支核查”,将“审计准则”简化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规矩”。经过调整,后续宣讲中受众参与度显著提升,盐城大丰德润社区有居民反馈:“以前听不懂审计,但现在知道它和我们的退休金、低保都有关系。”
2.**专业方法基层化应用经验积累**实践中,团队将“账实核对”“流程分析”“风险识别”等专业方法应用于基层场景,积累了针对性经验。在盐城大丰德润社区,成员运用“账实核对法”帮居民比对养老金发放记录与银行流水,发现“社保补贴计算偏差”并协助解决;在东台公园社区,通过“风险识别法”向居民讲解“基层资金使用异常信号”(如“无明细支出”“公示时间不固定”),引导居民通过合法渠道监督;在南通兵房小学,设计“小小审计员”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核查班级班费收支”,用“儿童化语言”解释“审计流程”,既传递知识,又锻炼“专业内容通俗化传播”的能力。这些经历让成员意识到,基层场景的审计需求与课堂学习的“企业审计”“政府审计”存在差异——社区居民更关心“如何看懂财务公示”“发现问题后找谁反馈”,而非“审计准则条款”;中小学生更关注“审计能做什么”,而非“审计理论框架”。这种认知为成员未来从事基层审计工作或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
3.**专业传播能力强化**宣讲中,团队需根据不同受众调整传播方式:对社区居民,多用“身边案例”(如物业费、退休金);对中学生,结合“国家治理”(如教育经费审计);对小学生,采用“互动游戏”“短视频”。南通兵房小学宣讲中,团队播放《用审计“利剑”,筑监督防线》短视频(以李立三审计生涯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提问“现在的审计叔叔阿姨也能像以前一样厉害吗”,成员借此引导学生理解审计精神的传承,既完成知识传播,又激发青少年对审计职业的兴趣。这种“分众传播”能力的提升,是专业能力从“会做”到“会讲”的重要突破。
(三)社会服务意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担当”实践前,团队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多为“完成任务”,对“审计专业的社会责任”认知模糊。通过与基层受众的深度互动,成员逐渐理解审计不仅是“经济监督工具”,更是“推动基层民主、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社会服务意识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张家港城西社区,居民对“财务公开”的关注让成员意识到,审计专业知识能帮助居民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通过讲解“财务公开的标准与流程”,居民明确了“如何查看社区收支明细”“如何提出监督建议”,有居民表示“以后会更关注社区财务公示,这是我们的权利”。黄李旺在实践总结中写道:“当居民说‘明白了怎么监督’时,我突然觉得,我们的宣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在帮助居民行使权利,推动社区民主——这是审计专业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南通兵房小学,有学生提问“我们能为审计做些什么”,成员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监督班级班费使用”“提醒家长关注社区财务公示”。这一互动让成员意识到,红色审计精神的传播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培育社会监督意识”——通过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感,能形成“社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合力,这是审计专业服务社会的深层价值。此外,团队在各社区收集到的“基层资金监督需求”“民生审计疑问”,也促使成员主动整理《社区审计知识手册》,计划后续通过社区渠道发放,将“一次性宣讲”转化为“持续性服务”,体现从“实践参与”到“长期担当”的意识转变。
四、问题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本次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三方面不足,需在后续活动中优化:
(一)内容适配精准度不足初期宣讲中,团队对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的需求预判不够充分,导致内容适配性不足。例如,在淮安清江中学首次试讲时,因过度强调“红色审计历史细节”(如苏维埃审计机构设置),忽视中学生对“国家认知”的需求,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在东台公园社区宣讲中,对苏北地区居民更关注的“乡村振兴资金审计”案例准备不足,未能充分回应居民关切。此外,部分专业术语转化仍不到位,如在讲解“审计结果公开”时,虽避免使用法律条文,但仍未结合“村级审计公示”等居民熟悉的场景,导致理解门槛较高。改进方向:建立“受众需求调研机制”,在每场宣讲前通过社区、学校收集受众关注点(如提前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居民近期关注的财务问题,与学校老师确认学生认知水平),针对性调整内容;组建“术语转化小组”,提前将核心专业术语转化为“分场景通俗表达”(如社区场景用“物业费”案例,学校场景用“班费”案例),并进行预演测试,确保受众理解。
(二)互动深度与持续性不足部分宣讲的互动环节停留于“问答表面”,未能深入解决受众实际问题。例如,在东台公园社区,有居民提问“发现社区资金使用异常,该向哪个部门反馈”,成员仅回答“向街道监督部门反馈”,未提供具体联系方式、反馈流程,导致回答缺乏实操性;在淮安清江中学,互动环节以“知识问答”为主,未设计“审计实践模拟”(如模拟学校经费审计),学生参与感不足。此外,实践结束后与社区、学校的后续联系较弱,未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导致宣讲效果难以持续深化。改进方向:设计“分层互动方案”,针对社区居民,增加“问题解决实操环节”(如现场演示“如何查询村级审计结果”“如何提交监督建议”),并提供“社区审计咨询联系方式”;针对学生群体,增加“实践模拟环节”(如中学生模拟“学校社团经费审计”,小学生模拟“班级物品采购审计”),提升参与深度;与实践社区、学校签订“长期合作意向”,建立“季度线上答疑”“年度回访宣讲”机制,确保服务持续性。
(三)宣传形式创新性不足线上宣传虽有尝试(如盐城大丰德润社区的直播、短视频制作),但覆盖范围与传播效果有限。例如,周窈竹制作的红色审计主题短视频仅在学校官方账号发布,未联动社区、地方媒体传播,导致受众覆盖面较窄;直播宣讲中,因缺乏“互动引导设计”(如未提前征集网友问题),导致弹幕互动较少,直播效果未达预期。此外,线下宣传形式较为单一,除实物展示(如审计条例复刻件)外,未结合“红色审计情景剧”“审计知识漫画”等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不足。改进方向:构建“多平台宣传矩阵”,将短视频、图文内容同步发布至社区公众号、地方教育平台(如淮安教育网、南通中小学德育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设计“互动式线上宣传”(如在短视频中设置“审计知识小问答”,直播前通过社区征集网友问题),提升线上参与度;开发“红色审计宣传文创产品”(如适合小学生的“审计先锋漫画手册”,适合社区居民的“财务监督指南折页”),丰富线下宣传形式。
五、未来计划:红色审计精神传承的长效路径基于本次实践的收获与反思,团队计划从四方面推进红色审计精神传承的长效化:
(一)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实践服务网络”与本次实践的6个社区、2所学校建立“红色审计实践基地”,定期开展“财务义诊”(每月1次社区财务咨询)、“审计知识讲堂”(每季度1次主题宣讲)、“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南财审计专业学生暑期驻社区实践),将“一次性实践”转化为“常态化服务”。同时,联合地方审计机关(如张家港市审计局、盐城市大丰区审计局),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社区宣讲、学生实践指导,实现“高校+地方+机关”三方联动,提升实践服务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二)优化育人体系,强化校园红色审计文化建设推动红色审计教育融入校园人才培养:在《审计学原理》《审计实务》等课程中增加“红色审计案例模块”(如将本次实践收集的革命审计案例纳入教学);依托“青审先锋工作室”开设“红色审计实践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红色审计课题研究;完善“审计名人堂”长廊,新增本次实践中挖掘的“当代审计案例”(如民生审计故事),营造“沉浸式”红色审计文化氛围。此外,组建“红色审计宣讲团”,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故事分享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红色审计精神传承。
(三)创新宣传形式,扩大红色审计文化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体系:线上方面,制作“红色审计微课堂”系列短视频(分“历史篇”“精神篇”“实践篇”),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开设“青审同行”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红色审计人物故事”“社区审计知识”“实践动态”。线下方面,联合社区、学校举办“红色审计文化展”(展示历史文献、实践照片、审计工具);在中小学开展“红色审计主题班会”,通过情景剧、漫画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兴趣;在社区组织“审计故事分享会”,邀请退休审计人员、社区居民分享“身边的审计经历”。
(四)总结实践成果,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系统梳理本次实践的“实施流程”“内容设计”“宣传方法”,形成《红色审计基层宣讲指南》,涵盖“受众需求调研表”“宣讲内容模板”“互动环节设计方案”“宣传推广流程”等工具,供高校审计专业社会实践参考。同时,将实践中收集的红色审计案例、居民反馈、学生心得整理成册,形成《红色审计实践成果集》,通过高校图书馆、地方审计机关渠道传播,推动红色审计精神传承经验的推广应用。
六、结语
本次暑期实践是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心筑梦・青审同行”团队践行“三下乡”育人宗旨的生动实践,也是团队成员“以专业服务社会、以精神引领成长”的重要历程。通过深入基层宣讲红色审计文化,团队不仅让“审计为民”的理念走进社区、学校,也让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红色审计精神的认知、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强化了社会服务担当。尽管实践中存在不足,但为后续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推动红色审计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以青春力量助力审计事业发展,以专业行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让“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红色审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