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一针一线缝非遗,一囊一味疗心灵——“缝香入囊,叩响心纹”团队解锁杨家香包的多维价值
当传统非遗遇见现代心理关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暑期,“缝香入囊,叩响心纹”多维非遗心理疗愈创新实践团队,以淮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香包为核心载体,走进非遗传承现场、深入手工制作工坊,用青春视角探索传统香包的文化传承与心灵疗愈双重价值,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遗产日主场:解锁香包“疗愈密码”,助力非遗活态传播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淮北主场活动在市区文化广场拉开帷幕,现场集中展示了淮北梆子戏、临涣唢呐、杨家香包等近50项各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让市民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作为聚焦“非遗+心理疗愈”的实践团队,队员们一到现场便直奔杨家香包展位,协助传承人杨海玲女士整理香包展品、布置宣传展板。展位上,形态各异的香包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生肖造型的童趣香包、牡丹纹样的祈福香包、简约素雅的随身香包,每一件都针脚细密、色彩鲜活。队员们主动上前,向围观群众介绍:“杨家香包不仅是手工艺品,里面的香料都是杨老师根据传统配方搭配的,像这囊里的薰衣草能舒缓情绪,艾叶能唤醒儿时记忆,这就是香包‘外美于形、内疗于心’的秘密。”

活动期间,团队还围绕“香包与心灵疗愈”主题开展专项采访,既有对杨海玲女士的深度访谈,了解她从艺30余年中,香包被顾客当作“情绪慰藉品”的真实案例;也有对现场市民的随机调研,记录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香包的认知——不少中老年市民表示“闻到艾香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端午香包,心里特别暖”,年轻群体则对“香包能缓解焦虑”的功能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一手素材,为团队后续探索“非遗疗愈”路径奠定了基础。
古镇工坊行:沉浸式学做香包,感知“嗅觉记忆”的疗愈力
6月28日,团队一行来到隋唐古镇杨家香包工作室,开启为期一天的沉浸式实践。推开木门,浓郁却不刺鼻的混合香气扑面而来,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绸缎、丝线、剪刀等工具,以及装着薰衣草、陈皮、艾叶、丁香等十余种香料的陶罐,杨海玲女士早已等候在此,准备向队员们传授香包制作的“独门技艺”。

“做香包讲究‘三分绣工,七分香料’,先选好面料,剪样要齐整,刺绣时线要拉匀,最后填香料更是关键,不同功效的香包,香料配比完全不同。”杨海玲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队员们围在工作台前,从穿针引线学起,手指被针扎到也不气馁,反复调整刺绣力度;填装香料时,更是仔细聆听每种香料的特性——“安神香包要多放薰衣草和合欢花,理气香包得加陈皮和薄荷,给孩子做的香包就用艾叶和金银花,温和又驱蚊”。经过3个多小时的忙碌,队员们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香包,看着手中略显稚嫩却满含心意的作品,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实践尾声,团队还在隋唐古镇街头开展“香料与记忆”主题采访,共收集80余份有效反馈。受访者中,有年轻人表示“闻到桂花味香包,就想起大学时和室友一起过中秋的日子”;有上班族提到“陈皮香包放在办公桌里,闻到味道就像想起奶奶煮的陈皮水,压力都小了”;还有老人感慨“艾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每年端午挂香包,就觉得心里踏实”。这些真实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印证了香包通过“嗅觉唤醒记忆、记忆触发情感共鸣”的疗愈逻辑,也让团队更加坚定了探索“非遗+心理疗愈”模式的方向。
从遗产日的“文化传播者”到工坊里的“非遗学习者”,再到街头的“调研实践者”,“缝香入囊,叩响心纹”团队用实际行动为杨家香包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后续,团队还将整理实践数据,形成《杨家香包疗愈价值调研报告》,并计划设计“香包疗愈体验课”,让更多人通过亲手制作香包,感受非遗之美、获得心灵慰藉,为传统非遗的现代活态传承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