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墨韵续新声:青年学子寻访书法传承的时代脉络

    来源:杨丰魁 王艺晓 宋小端 林培泓 廖欣涌 甘祖泉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当指尖划过电子屏的冷光渐次替代宣纸的触感,一群大学生踏上了追寻书法薪火的旅程。他们将目光定格在天津师范大学韩嘉祥教授与其恩师吴玉如先生跨越半世纪的传承故事——那里有书斋雅聚“观竹悟笔”的灵感迸发,有银杏道上俯身拾叶讲解笔锋的师者温情,更藏着传统书法在当代延续的密码。
 
吴玉如先生一句“写字是读书人的副业”,为少年韩嘉祥埋下了人格修养与艺术生命相融的种子。六十年后,这粒种子已在当代教育土壤中生长繁茂:在大学讲堂,韩教授将《九成宫醴泉铭》拆解为力学规律与审美要点,主编的教材惠及全国师范生;红木案前,他身着布衣握住弟子的手运笔,带青年细品竹枝弧度与颜体捺画的共鸣;在数字化浪潮里,他一手持直播设备“云赏碑帖”,一手仍坚守着手把手传授“计白当黑”的扎实功夫。“中锋立骨,侧锋取妍”——这不仅是书法技艺的辩证准则,更是韩嘉祥老师对传统与现代教育结合的生动注脚。
 
为深入解读这份“传承”的智慧,调研团队以人文视角捕捉传承温度,让学术探索饱含人性关怀。他们四处搜集吴玉如老先生的过往点滴,尤其聚焦“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是读书人的副业”这些质朴话语,探寻其如何塑造韩老师的人生观与书法观;翻找老照片、旧书信与早年课徒稿,在时光痕迹里感受最初的师承暖意。
 
团队多次拜访韩嘉祥老师,倾听他的教学日常:书斋里一同研读字帖、雅集中围坐品茶讨论、窗边指着竹子讲解笔画要领,这些细微场景,藏着“师父”二字的真正内涵。他们实地走访天津师范大学银杏道,想象着韩老师课后拾起一片落叶,便能为学生剖析书法线条的起承转合,亲身感受这份“随时随地”的教学氛围;走进“境界颂艺艺术馆”,看着韩老师与学生共同布置的展览,墙上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师生情谊与教学成果的见证,也让团队更直观地理解“中锋立骨(打牢传统根基),侧锋取妍(鼓励创新表达)”的教育理念。
 
团队还参与了韩老师及其学生组织的社区书法公益课,不仅观察这套教学方法如何传递给普通书法爱好者,更试着成为“小老师”,把刚学到的感悟用简单方式教给社区的孩子与老人——这既是对自身“传承”能力的小小考验,也是对“薪火相传”责任感的真切体会。
 
当韩嘉祥教授在直播课中放大碑帖的斑驳痕迹,当年轻学子在画室对着一池墨汁领悟黑白哲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已在笔墨间生长出新的年轮。本次调研不只是学术探索,更是对教育本真的追寻:在快节奏文化盛行的当下,他们渴望证明,那些关于人格涵养、心手相授、“学书先学做人”的古老信念,依然能照亮当代青年的精神家园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