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合肥马郢村、浙江杭州前庄村、仙佰坑村和雅城村四个村落进行调研,通过深度访谈、产业调研、非遗体验、问卷调查等形式,探索了青年“乡村CEO”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创客领航:乡村合作构建共赢新生态
7月7日,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马郢村。这里,乡村创客王义强和村书记钟宇的故事,为团队成员展现了创客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创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利他’的心,同时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找到自己与乡村的连接。”钟宇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在马郢村,创客与村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王义强等创客的到来,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通过现代农业综合性农场、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参观 徐岩供图
团队成员走在田间,与村民亲切交流,纷纷感叹村里的巨大变化。综合性农场内基础设施完善,周围马路宽阔平坦,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推动了马郢村旅游业的发展。钟宇书记强调:“乡村本身想开展项目最重要的是发现乡村自身的价值,包括人和环境,要保持乡村开放不闭塞,这样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地活水流进。”
科技驱动:生态资源变身经济新优势
随后团队来到了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跃升的仙佰坑村。二次创业的返乡青年竺城锋是这里的青年“乡村CEO”。他向团队分享了赴日考察的经验:“生态变现需跳出传统路径。”在日本,农村通过科技赋能与特色资源挖掘,在自然资源劣势下仍实现了农产品的出口。竺城锋整合园林产业资源,带动村民协同发展,同时引入泰餐体验馆、滑翔伞项目、结婚取景点等特色项目,丰富了乡村业态,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竺城锋 王一川供图
另一位返乡青年陈波则通过科技助农项目,直面“优质农产品低价出口”的产业痛点。他创立的蜜梨数字农业项目,与浙江大学共建“科技小院”,通过大数据优化种植流程,引入机械化分选设备,实现了蜜梨的标准化生产。团队成员在蜜梨种植基地看到,铺有铁轨的小火车穿梭其间,运输货物,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图为乡村创客陈波为团队讲解蜜梨的发展过程 王一川供图
科技赋能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价值跃升的关键。青年“乡村CEO”们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活化:文化IP激发三产融合新活力
团队前往鸬鸟镇前庄村的鸬鸟食品产学研实验基地,调研该村对蜜梨的加工特色。这里,非遗IP正撬动着三产融合的大潮。在青年“乡村CEO”张跃千的带领下,团队了解了以梨为原材料的梨膏糖、糕点、茶饮等20余种二产衍生品。团队成员还将特色饮品醋梨爽分享给村民品尝并收集意见。在与职业经理人刘路路讨论产品品牌化营销和大众接受度问题时,团队成员依据高校新媒体工作经验,提出了联系时事热点等解决建议。
为深入探究当地非遗IP,团队前往“篾匠姑娘”工作室和拓物文创的设计工坊,系统考察了该村“非遗传承+文创设计”双轮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篾匠姑娘”徐无瑕向团队坦言创业初期的困境,但她依托前庄村“两年免租+人才引进”政策入驻,并借助电商平台打开市场,实现了盈利。拓物文创孔万强介绍通过挖掘鸬鸟镇遨鱼灯元素,联动陕西皮影、厦门拨浪鼓等非遗符号,开发出“鳌梨给”系列文创产品,参与本地蜜梨包装升级,实现了非遗的跨界融合。
图为非遗传承者为团队讲解竹篾产品 徐岩供图
英才聚力:乡村振兴共绘发展新蓝图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青年“乡村CEO”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将专业优势与乡村禀赋深度耦合,在激活乡土潜能中勇当产业升级的“破冰者”、资源盘活的“操盘手”、文化传承的“焕新师”。
马郢村的创客引领模式、仙佰坑村的科技赋能模式、前庄村的非遗IP撬动模式,都是青年“乡村CEO”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更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
图为团队与青年“乡村CEO”竺城锋合影 王一川供图
未来,合肥工业大学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青年“乡村CEO”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炼实践成果,探索有效模式,为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团队成员们表示,将以青年“乡村CEO”为榜样,把所见所感化为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青年“乡村CEO”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他们的引领下,乡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