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高质量发展调研29队的青年学子走进“海上花园”厦门,在厦门大学校园及世茂双子塔商业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科学问卷深入探访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真实感受。本次调研受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CTJ008)与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25KG-YBXM-055)三重学术支持,标志着高校科研力量与青年实践深度结合的新探索。

图为团队成员于调研地合照 林虹余通讯员摄
一、学术赋能:国家课题扎根城市治理前沿
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指引下,调研团队精心设计的问卷系统覆盖五大核心维度:基础信息、生存需要、发展机会、精神认同和开放性问题,通过居民主观评价量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从记录年龄职业的基础信息,到聚焦空气治理、医疗教育的生存需求;从测评智慧服务、创业支持的发展机会,到剖析文化认同、归属感的精神诉求;最后以开放问答广纳民智。

图为团队成员向路人介绍本次调研背景 林虹余通讯员摄
团队成员针对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进行深度讨论,认为问卷从生存到发展再到认同的递进框架,响应了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厦门作为拥有福建省辖地级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I型大城市等标签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城市,其调研结果对全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邀请路人参与调研 林虹余通讯员摄
二、一线实践:青年脚步丈量城市发展温度
午后的厦大校门与黄昏的双子塔观景平台,调研队员敏锐捕捉着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手拿提前准备好的问卷传单,耐心邀请学生、商户、游客、通勤族等多元群体参与问卷。大学生们热烈讨论着沙坡尾艺术展演带来的文化滋养,新厦门人则更关注闽南古厝保护中彰显的城市文脉。

图为团队成员邀请厦门学生填写问卷 林虹余通讯员摄
面对不善于使用手机填写问卷的老人,队员们俯身将问题读出,“您认为厦门的基础教育资源充足吗?”“厦门的发展成果惠及了您在内的广大市民吗?”——各个方面的问题引发路人热烈讨论。一位参与调研的退休阿姨感慨:“年轻人关注城市治理细节,这份责任感很珍贵。”问卷的内容成为检验"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成效的显微镜,更见证着二十大"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在特区土壤的落地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林虹余通讯员摄
三、厦门样本:解码人城和谐共生密码
对于实践队员来说,选择厦门作为调研对象,除了家乡地域原因,更是因为厦门岛身上具有的典型意义:这里既有百年学府的人文积淀,又有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基因;既承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厚度,也面临旅游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现实挑战。调研队员林同学望向鼓浪屿的方向坚定表示:"市民们对'更优质教育、更便捷医疗、更诗意栖居'的期盼,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的生动诠释。我们将把这些街巷民声转化为有温度的调研报告,让高质量发展真正可感可及!"这场由国家级课题支撑、青年力量执行的田野调查,正成为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