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南京财经大学:“金鳄票红”团队走进江西瑞金沙洲坝,赓续红色金融血脉

2025年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鳄票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瑞金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前驻足凝视。1933年,这座从叶坪迁来的红色金融机构在此扎根,不仅完成了从简陋办公到系统化运作的跨越,更构建起支撑革命事业的“金融生命线”。此次探访,团队以“从‘票证红’到‘数字红’”为主题,在历史现场解码红色金融基因,探寻革命精神与现代金融的传承脉络。
  方寸票证里的“信用密码”
  步入国家银行旧址,一栋两层小楼内,会计科、出纳科、营业部的复原场景清晰展现着当年的运作轨迹。讲解员介绍:“迁到沙洲坝后,银行工作人员增加,金融业务从单一货币发行拓展到储蓄、信贷、公债发行等多元领域,红色金融体系在这里真正走向成熟。”
  展柜中,面额为1元、5角、2角、1角、5分的苏维埃纸币复刻品色泽依然鲜明,旁边陈列的银元、银毫与分币见证着1932年7月起国家银行构建的货币体系。“战争年代物资匮乏,却能设计出如此规范的货币,背后是革命先辈对金融信用的坚守。”团队成员卢淼凝视着票证上的镰刀锤头图案感慨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段危机应对的历史:1933年七八月间,部分地区出现苏维埃纸币信任危机,甚至引发挤兑。中央政府当即发布训令,发动群众拥护国家银行纸币;银行更在营业大厅举办“金山、银山”展览,以实际储备彰显信用。“这不仅是金融智慧,更是取信于民的政治担当。”讲解员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90多年前,红色政权用真诚与透明筑牢货币信用,恰如今天数字货币以技术为基构建信任体系,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图为团队在江西瑞金红井革命旧址群参观。刘元竹供图
  军民同心的“金融力量”
  在旧址的“公债展区”,泛黄的文献记载着苏区群众与红色金融的鱼水深情。国家银行成立后,不仅吸收存款、发放生产贷款,更受政府委托代理发行公债:1932年6月、11月两期革命战争公债共募集超180万元,1933年经济建设公债筹得超500万元。
  “当时群众家里几乎没余粮,却有人把嫁妆银饰、过冬口粮钱都拿出来买公债。”讲解员指着一幅老照片说,这些资金既化作前线的枪支弹药,也变成根据地的工厂、道路,让红色经济在封锁中顽强生长。团队成员高欣语在调研笔记中写道:“红色金融的底色是‘人民性’——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军民共赴国难的热血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和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雕像的合影。刘元竹供图
  从“马背银行”到“数字时代”的精神接力
  参观中,一段“长征金融史”让团队成员肃然起敬:1934年10月,毛泽民、钱希钧等14名国家银行工作人员编入红军纵队,带着几十担银元、四五担银毫铜币、两担黄金及大量纸币踏上长征路。这些“扁担银行”,成为红军突破封锁、救治伤员的关键补给。
  “从战火中守护‘票证红’,到新时代探索‘数字红’,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金融为民’的初心。”团队指导老师张雨薇老师总结道。从苏维埃纸币的“信用革命”,到数字人民币的“技术革新”,红色金融精神始终在传承中创新。正如当年“金山银山”展览以透明赢信任,如今数字货币以技术保安全,核心都是让金融服务于国家大局、惠及全体人民。
  此次沙洲坝之行,团队不仅梳理出红色金融的发展脉络,更明确了青年使命。“我们要把革命先辈的金融智慧,转化为推动数字货币时代红色金融文化传播的动力。”团队成员徐硕说。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江西红色金融遗址,用数字化技术活化票证文化,让“票证红”的精神内核在“数字红”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让红色金融故事在青年一代中永续传承。(通讯员胡珂嘉高欣语卢淼)

图为团队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前合影。刘元竹供图
    来源:“金鳄票红”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