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浙财外院“述忆家国 语通华夏”团队——返家乡推普绘就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 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9-13    阅读:
         在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语言既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也是传承文化、凝聚精神的纽带。这个夏天,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队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协同团队,以“成员返家乡”为核心路径,依托“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资源,融合“数字语博”创新形式,在湖北、北京、浙江、山西、贵州5省12地开展23场推普活动,覆盖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共507人,用青春行动让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让红色文化在方言乡音中焕发新生。
锚定需求:多区域场景下的精准推普实践
      “推普不是‘一刀切’的宣讲,而是要走进家乡人的生活,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这是团队在实践中达成的共识。基于11名成员对家乡文化的熟悉度,团队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了差异化的推普场景,让每一场活动都“接地气、有温度”。
         在湖北十堰竹山县——队长徐镯瑜的家乡,这片秦巴山区的土地上,堵河文化奔流千年,抗日英雄许明清的事迹代代相传,却面临儿童普通话应用能力弱、红色故事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为此,徐镯瑜量身打造了“述忆八一・语敬军魂”“明清精神・语助乡兴”等四大主题活动:在麻家渡镇星源阳光儿童之家,10名小学生通过创作手抄报、撰写明信片,用普通话表达对军人的敬意;在城西社区暑期课堂,35名孩子跟着她“绘制许明清生命线”,在梳理英雄事迹的过程中纠正发音、练习表达;两场红色情景剧《烽火课堂》更让62名青少年沉浸式感受郇堡北社抗日模范小学的历史,“一字之差千差万别”的情报传递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明白“普通话准确的重要性”。

         北京门头沟区的红色遗产同样深厚,队员韩澳以“述忆京西・语润芳华”为主题,在潭柘新区社区紧扣“护苗绿书签”要求,用互动游戏让34名儿童在玩中学;她还与指导老师郭春娟一同前往昌平区,采访抗日小学创立者郭芳亭先生,将口述史中的真实故事转化为推普素材,让红色宣讲脱离“空洞说教”。
         在浙江,团队的实践更显“多元创新”:嘉兴秀洲区的葛琳琅将艾草锤DIY与推普结合,29名初中生在交流手工技巧时自然练习普通话;宁波的韩文琪不仅在宜家、怡江社区讲述“甬城红故事”,更组织39名学生走进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视频发布于宁波甬行助困中心微信视频号,触达线上受众超千人;而台州的王敏洁则把目光投向养老院的老人,面对30位60-70岁、以方言交流的长辈,她聚焦“与医护沟通”“使用智能设备”等实用需求,开展“语暖夕阳”适老型推普,“教会阿公阿婆说‘我需要测血压’,比教复杂的词汇更有意义”,王敏洁的实践填补了乡村老年推普的空白。

         山西运城的武潇轩则依托当地艺术机构,以“刘胡兰的英雄故事”为核心,为14名儿童开展红色语言教育;贵州遵义的王代镅、浙江温州的刘炜慧化身“幕后智囊”,整理遵义会议红色资源、补充温州特色方言素材,制作“数字语博”宣讲材料,让多区域资源形成联动,构建起“一处实践、多方赋能”的格局。
创新赋能:红色基因与数字技术的双向融合
      “红色是我们的根,数字是我们的翼。”团队始终坚信,推普既要传递文化厚度,也要具备时代活力。依托“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团队将一手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推普内容,再通过“数字语博”赋予其更广泛的传播力,形成“红色+蓝色”的独特推普模式。
         在湖北竹山的“堵河潮声里・童声诵中华”红色故事朗诵会上,徐镯瑜选用的《奇袭永乐碉堡》《“圪塔村”惨案》等五篇朗诵稿,均改编自工作室的口述史资源;北京韩澳讲述的抗日小学故事、山西武潇轩分享的刘胡兰事迹,也都经过工作室的专业审核,确保历史真实性与内容严肃性。这些红色素材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情景剧、手抄报、故事朗诵等形式,让乡村孩子“听得懂、喜欢听、能复述”,普通话成为传递红色精神的“载体”。

         数字技术则让推普突破地域限制。幕后队成员王代镅、刘炜慧整合各成员家乡的红色资源与地域文化,制作出图文并茂、生动易懂的“数字语博”材料——从竹山县的堵河文化介绍,到门头沟的京西抗日根据地地图,再到宁波的抗战老兵影像,这些数字化资源被实践队带入新华书店、社区托管班、中学课堂,在湖北竹山新华书店、台州头陀中学等5个地点开展推广,让82名乡村孩子通过屏幕接触到更广阔的语言与文化世界。
      “实践+幕后”的协同机制,更让这种创新模式落地见效。9名实践队员在前线收集家乡需求,幕后队针对性优化资源;指导老师郭春娟从红色口述史角度把控内容,张莲讲师从语言教育层面调整活动设计,三方联动让每一场推普活动都既有“红色魂”,又有“数字力”。
青春担当:从“返家乡”到“助振兴”的成长蜕变
      “以前觉得家乡的故事很普通,直到用普通话讲给孩子们听,才发现这是最珍贵的宝藏。”队员程可祎在海宁赞山社区开展“红色故事润童心”活动后,写下这样的感悟。对于这支首次入选教育部协同团队的大学生队伍而言,返家乡推普不仅是一次实践任务,更是一场“重新认识家乡、扎根乡村”的成长之旅。
      “大学生的优势,在于我们既能用年轻化的方式讲好家乡故事,也能把校园里的知识、技术带回家乡。”团队在总结中提到,未来他们将进一步优化“1+N+2”推普体系(1个红色核心、N个区域联动、2支队伍协同),把“数字语博”升级为线上推普平台,让乡村群体随时可学;同时联合更多高校团队,分享返家乡推普经验,让“青春推普”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这个夏天,浙江财经大学“述忆家国・语通华夏”团队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语言连接文化根脉。他们的实践证明,大学生返家乡推普,推的不仅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是一份青年对家乡的热爱、一份对乡村振兴的责任。而这份青春担当,正通过多彩的实践,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