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当青春撞上童真:华安支教的 N 种打开方式

  蝉鸣掀开六月的帘幕时,我背着塞满教案的双肩包,跟着集美大学“心手相牵,为爱启航”实践队踏入漳州华安。四天里,华丰中心小学的走廊、教室,乃至操场,都成了我与孩子们编织成长故事的织机。那些或笑或泪的片段,像散落在夏日的拼图碎片,拼出了青春与童真碰撞的奇妙轨迹,也让我们看到这场实践在孩子成长与社会层面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出征合影。侯雨昕摄
  
  初遇:在姓名里埋下种子
  
  实践队的“大家庭”里,指导老师总把饭菜往我们碗里堆,像喂养一群永远吃不饱的雏鸟;队长和伙伴们操着家长里短的心,凌晨三点还在核对第二天的课程表。我跟着课程组的伙伴们,把教案上的心理课堂,一点点往现实里搬。
  初见孩子们时,有孩子攥着衣角,认真拆解我的姓氏,记在作业本第一页。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把每个实践队员的名字都这样琢磨,像收集星星般,把我们这些“大朋友”嵌进他们的世界。那些歪歪扭扭的姓名拆解,成了我们与孩子联结的第一根线,也让孩子们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悄然萌芽。
  
  课堂:生命教育里的成长轨迹
  
  我们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用指纹、姓名、家族故事做钥匙。有孩子在“生命树”上画下自己的胎记,说“这是妈妈给我的印章”;有孩子指着族谱里的名字,突然明白“我是好多人的牵挂”。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指纹与别人都不同时,眼里的光像点亮了星星——原来“独特”不是奇怪,是生命最珍贵的礼物。
  
  图为学生们在上手工课。侯雨昕摄
  
  到了“管理自我”阶段,我们把情绪变成可以触摸的色彩。孩子们用蜡笔涂出“愤怒的红色”“难过的蓝色”,再跟着我们学“深呼吸魔法”,看着画纸上的颜色慢慢变得柔和。有个总爱发脾气的男孩,最后在情绪日记里画了只抱着自己的小熊,说“生气时可以先抱抱自己”。
  
  图为实践队员詹璐与学生互动。何云凯摄
  
  “突破自我”的素质拓展课上,害羞的孩子试着站上讲台讲故事,协调性差的孩子在拔河时攥紧绳子不肯松手。当他们终于把写满“我不行”的纸条扔进纸篓,举着“我能行”的卡片欢呼时,我们忽然懂得,生命的韧性从来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敢试试”里长出来的。
  最后的“成就自我”环节,孩子们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信。有人说想当老师,“像你们一样回来教弟弟妹妹”;有人画下长满野菊的山坡,说要让家乡变好看。这些稚嫩的字迹里,藏着比“成功”更动人的东西——对生命的期待,对世界的善意。
  
  图为学生们在操场进行拔河比赛。侯雨昕摄
  
  离别:以“生命长卷”锚定成长
  

  最后一堂课,我们铺开十米长卷,发起“共绘生命长卷”活动。长卷一端,我画了颗刚发芽的种子,代表这场相遇的起点。孩子们瞬间围拢,有人画下带着自己指纹的树叶,有人勾勒梦想中的模样,有人把思念的家人藏进画里的角落。
  当长卷铺满色彩,孩子们趴在上面数着属于自己的那笔,叽叽喳喳说着“这是我的勇敢”“那是我的想念”。这哪里是画,分明是他们对“生命”最鲜活的注解——有独特的棱角,有联结的温暖,有对未来的盼头。
  
  图为实践队员与学生展示长卷。何云凯摄
  
  离别的前一晚,小朋友抱着我们不肯撒手:“老师,它记得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对不对?”我点点头,也紧紧抱着他们,像在和这段时光悄悄告别。
  
  实践的价值:双向成长与社会微光
  
  回校整理照片,孩子们眼里的光,像夏日不落的太阳。本以为是我们给予知识,实则孩子用童真教会我们拥抱不完美,这场支教,是高校学子参与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均衡的注脚。以心理课程为依托,补充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养分,探索可复制帮扶模式。与小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延伸实践影响,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样本。我们锤炼社会责任感,成为青春公益力量,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教育,凝聚爱心合力。
  
  或许山水总会相逢,下次见面,我们和孩子都会带着夏日馈赠,长得更挺拔。这段实践价值,也会在孩子成长、社会关注中,持续散发微光。
    作者:詹璐    来源:集美大学“心手相牵,为爱启航”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繁星”闪耀乡村路,医心护航健康行
  •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访姚庄,共话金镶玉传承
  • 当青春撞上童真:华安支教的 N 种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