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安徽理工大学“拾遗-薪继启为创新实践队”于6月30日至7月1日奔赴“世界梨都”安徽省砀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砀山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振兴,通过密集的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座谈交流,探寻梨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1.梨园深处: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课堂
实践首站,队伍直抵砀山梨产业核心——壹号梨园。在这里,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现代农业的蓬勃脉动。先进的监测系统精准调控着灌溉用水,确保流水量与滴水量科学合理;高效的自动捕捉装置严密守护梨园,有效防治着小青虫、红白蜘蛛等常见虫害。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硬核”装备——高达11.6米的防霜风机。尽管使用频率不高(约三四年应对一次严重霜冻),但其覆盖50米的强大风力,是守护梨园的关键屏障。与梨农的深入交流,揭示了产业的宏大规模:全县果园约70万亩,其中酥梨25万亩,亩产惊人地达到8000至1万斤。同时,发展瓶颈也清晰呈现:为平衡最佳口感与较差的耐虫性,需在阳历九月份完全成熟前寻找最优的早采时机;加工环节主要集中于县城,品牌建设之路尚需加力。梨园中,无人机打药的现代场景与果农辛勤劳作的身影并存,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农的迫切性与复杂性,也真切感受到党的惠农政策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刻变革。
(图:实践队员在壹号梨园专注听取技术讲解。汪青坪供图)
2.对话先锋:电商新业态的实战启示
7月1日上午,实践队拜访了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电商达人陈开森。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利用抖音等平台将砀山梨销往全国的心得与挑战。队员们了解到,不同品种对应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易发酵的早熟梨(多为日韩系)需快速周转;耐储运的晚熟酥梨则主要依托顺丰快递发力电商。陈开森坦言,物流成本构成显著压力,例如运输5-6斤桃子约需5-6元,10斤则需9元左右。他肯定了当地政府对采购贫困户水果的电商给予的补贴支持。其创业源于对家乡水果高性价比的深刻认同,目前运营良好的账号拥有3万多粉丝,常深入果园进行场景化直播。他也分享了日常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消费需求易受环境影响、收购环节需兼顾村民价格期望与严格的果品质量控制标准。陈开森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青年运用新业态反哺家乡、助力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为队员们树立了鲜活榜样。
(图:实践队员(左)向陈开森(右一)请教线上销售策略。汪青坪供图)
3.青聚李庄:共绘振兴蓝图的智慧碰撞
当日上午,实践队参加了在李庄镇举行的“我在李庄过七一”——“红心向党共话振兴”青年高校人才座谈会。砀山县团县委相关负责人、李庄镇村干部、安徽理工大学及合肥经济学院实践队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发展。结合连日来的深入调研,高校学子积极建言献策。安徽理工大学代表聚焦产业痛点,提出运用数字技术深度优化酥梨种植管理信息平台,着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链;合肥经济学院代表则着眼文化潜力,建议深挖当地独特梨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合肥经济学院学生殷贤博的发言饱含深情:“青年既要放眼世界增长才干,更要心系乡土,将所学所能奉献家乡建设!”团县委相关负责人勉励学子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与校际团队协同,汇聚更强大的青春合力服务地方发展。座谈会后,驻村书记带领师生们参观了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示范点李园新村。“树在家中,村在林中”的和谐生态画卷,正是乡村振兴“生态宜居”要求的生动写照和成功实践。
(图: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经济学院实践团队员在李庄镇合影。汪青坪 供图)
4.古树寻根:汲取扎根奉献的精神伟力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怀着敬意走进良梨镇梨树王景区。历经数百载风雨的梨树王与梨树神,枝干遒劲,深深扎根于砀山沃土,无声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与时代发展。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动情地表示,这些古梨树是砀山梨产业发展的活化石,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农业坚韧不拔与世代传承精神的象征。队员们肃立古树之下,思绪不禁飞向那些响应党和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号召,像古梨树一样深深扎根基层、奉献无悔青春的优秀青年。这堂行走在梨园深处的特殊思政课,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远意义,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产业体系的强健,更需要一代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坚实行动。
(图:实践队员在梨树神前驻足凝思。汪青坪 供图)
5.知行淬炼:谱写兴农报国的青春华章
为期两天的砀山之行,行程紧凑,收获丰硕。安徽理工大学“拾遗-薪继启为”实践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产业一线,以真心感知基层脉动。从壹号梨园的科技之光与果农智慧中,他们读懂了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从电商先锋陈开森的开拓实践中,他们学习了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之道;在李庄镇的思想交流中,他们升华了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古梨树的年轮印记里,他们汲取了艰苦奋斗、扎根奉献的深厚精神滋养。队员们深切认识到,要让砀山梨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必须持续以科技之力攻克生产难题,以政策与模式创新拓展市场边界,更呼唤广大青年传承总书记倡导的“自找苦吃”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
队员们一致表示,将时刻铭记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把实践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以真才实学守护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以实干担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广袤的田野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安理工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汪青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