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芜湖市、合肥市“红色之声传薪火 青马力行担使命”理论宣讲团队走进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活动,用青春之声传递红色薪火,以实干担当诠释青年使命。
初心不忘,创新不越轨。
李默涵以《铭记抗战力量,凝聚奋进力量》开启宣讲,用8分钟回顾历史,激发在场听众的奋斗热情;何文卓则以《锚定改革总目标,书写时代新篇章》紧扣改革主题,呼应山南镇的创新传统。
“不怕敢闯”诠释着小井庄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他们不怕敢闷,冲破思想藩禽,求变敢试、首创包产到户,用双手开拓出幸福生活的新天地,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农民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因,在变革中坚守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出当时的干部们破旧立新的勇气、人民至上的立场,以及求真务实的作风。
求变敢试,实干不空谈。
陈沁茹围绕《牢记嘱托启新程,科创安徽谱华章》展开宣讲,聚焦科创发展,为山南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刘泽熙带来舞蹈《党旗飘扬的方向》,用舞姿生动诠释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朱宾以《严守党规党纪,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题,强调纪律底线,与山南镇“清正为民”的底色相呼应。
宣讲团在参观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中,注意到留存着一张记录稿,记录着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到山南公社调研时问出的第一句话:“这样搞,你们怕不怕?”,在那个怕被扣上“破坏集体经济”帽子的时代,万里同志到改革一线调研,摸清实情,并给出了“如果搞,就不要怕,出了问题省委负责!”的坚定回应,以务实的原则,为改革撑腰。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宣讲团以小井庄为出发点,探寻它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党的历史中的遥相呼应,感受党的宝贵精神的历久弥新。
为民敢为,改革不停歇。
朱宾、薛雯欣、陈沁茹、何文卓共同朗诵《青春中国》,深情演绎青年与国家的紧密联结;何文卓、薛雯欣、李默涵、张天慧朗诵的《七十五载雄浑》,回顾奋斗历程,展望未来征程。
会后,指导老师王瀛培对宣讲团成员们说道,小井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彰显了改革初期的实践论智慧;而“制度治党”的八项规定,则展现了新时代的制度思维。前者以突破性实践为制度创新探路,后者用刚性制度巩固实践成果,共同诠释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传承与发展。
小井庄精神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实践,创造了包产到户的新模式,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层创新经验。坚持弘扬小井庄精神,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为顶层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让改革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实践创新的蓬勃活力。
今天,山南镇正站在43年前那片孕育改革创新的热土上,敢为人先、务实为民始终是山南年轻干部的鲜明底色。此次宣讲活动,用青年视角解读理论精神、彰显青春力量,展现既要传承小井庄精神“敢闯敢试”的基因,又要恪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正为民”的底线,以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实践中真正将这两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山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用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基层工作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