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访寿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追寻楚地文明的演进脉络,2025年6月28日,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启淮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墙等地开展调研,从物质、精神到空间,全方位感受楚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感受岁月沧桑,体悟楚风汉韵,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楚韵寿风寻古韵
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现代建设理念与前沿技术,生动展现了寿县的千年文化脉络,成为一座兼具现代化与地方特色的综合博物馆。
在安徽楚文化基本陈列展厅,“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依次铺陈开来,精美的文物、详实的说明,搭配现代多媒体技术,揭开了一幅楚人从春秋中叶至战国末期在江淮大地开拓奋进的历史长卷。移步寿县文明史展厅,队员们沿着“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缓缓前行。一段段鲜活而厚重的历史,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寿县人民在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也让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最后,队员们走进寿春寿专题展厅,展厅以“寿县人长寿”为主题,从饮食、起居、养生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寿县独特的长寿文化。
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对寿县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充满敬畏,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寿城古墙觅今风
依依古韵今何在?寿县古城墙,这座跨越九百年的历史丰碑,以其“土坡战城式”的独特雄姿,傲立于岁月长河,成为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之一。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了淝水之战的刀光剑影,将寿县的历史变迁一一镌刻在古朴的砖石之上。东门上,“喜迎天下宾朋”的题刻,似是寿县人民敞开心扉的热情邀约,传递着淳朴的民风与好客之道。登上城墙,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与历史回音交织,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活力在此刻完美交融。

孔庙圣像仰儒风
步入孔庙文化遗址,那尊高大庄严的孔子塑像映入眼帘,思想之光在此刻闪耀,让同学们不禁肃然起敬。庙内古木参天,古桥上挂满了红色祈福牌,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无尽渴望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句句真挚的祈愿,恰似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回响,彰显着其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影响力。
节气时空悟天人
踏入二十四节气馆,队员们开启了一场探索自然奥秘的奇妙旅程。何以节气?这是一场亘古华夏与广袤天地的时空对话,是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时间图腾。馆内四大板块——“观时知序、依时而耕、循时矩行、与时共生”,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让团队成员们得以跨越时空,在《淮南子》的字里行间,触摸节气脉动,探究四时更迭。通过参观学习,他们领略了中国古代农耕习俗的智慧结晶,深刻领悟到古人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大地的时序之歌,如今我们求索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的时代意义,在与时间同行中赓续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经过一天的实地考察与探访,团队收获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更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在实地调研中,成员们见证了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经受朝代更迭考验,却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当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焕发了新的生机,我们从古人的生活智慧中汲取营养,深刻领悟到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的紧密交织,历史文化的视野进一步拓展。
这些深刻体验,使团队成员们真切感悟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价珍贵,显著增强了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大家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坚守本真,又离不开创新表达。展望未来,团队将秉持这份文化使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创新的实践,积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通讯员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