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海珍刘春燕)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传承与保护号召,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的活态传承,同时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促进青年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提升综合素养,2025年7月6日至19日,安石“宜”韵·非遗承新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一.瓦屋炊烟里的非遗密码
青瓦覆顶的院落里,76岁的陈爷爷正将竹枝削成匀称的细条,阳光穿过他布满老茧的指缝,在地面织就细碎的光斑。志愿者们关切地围拢在老人身旁,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日常起居和生活需求。

交流过程中,志愿者们化身“倾听者”,静静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从艰苦岁月里的奋斗,到时代变迁中的感悟,老人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后辈的期许。志愿者们还主动承担起家务,帮老人整理房间、清扫庭院,让原本略显孤寂的小院,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充满生机。
二.童稚指尖上的传承新篇
村委会的活动室里,竹条与五谷杂粮在孩子们手中翻飞,化作灵动的创意。队员们带来的竹编样品旁,很快摆满了“长翅膀的竹篮”“会笑的白糕”——这些带着稚气的作品,恰是非遗最生动的注脚。

讲竹编时,孩子们用竹丝编出“飞船”,说要载着白糕飞向远方;做五谷画时,红豆与绿豆拼出的“福”字,边缘还粘着模仿竹编纹路的曲线。企业导师带来的标准化教具,最终败给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原来传承从不需要刻意雕琢,当童趣与传统相遇,自会生长出崭新的模样。
三.甲骨刻痕间的文明回响
距安石村二十公里的甲骨文旧址,夯土墙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晕。队员们俯身细看玻璃展柜里的复制品,那些三千年前的刻痕突然有了温度——“竹”字的分叉,像极了陈爷爷手中的竹枝;“米”字的纹路,与白糕的肌理隐隐相和。


用树枝在地上临摹甲骨文时,我们忽然读懂了这场实践的深意:从五保户家中的竹编食盒,到孩子们指尖的五谷画,再到甲骨上的古老符号,文明的脉络从未断裂。企业的技术支持与高校的文化视角在此交汇,让我们明白,非遗的传承不仅要回望过去,更要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此次“三下乡”非遗实践,不仅是一场深入基层的文化探寻,更是一次校企协同传承文脉的生动实践。它真切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守护非遗根脉的责任与热忱,为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焕发传统技艺时代光彩注入了青春动能。安石“宜”韵·非遗承新实践队将持续深耕非遗传承之路,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在传承中勇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