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图薪火传,赋能乡孕育魂彰
近日,甘肃张掖,祁连山麓肃穆苍茫,黑河之畔红旗猎猎。一场以“祁连巍巍诉忠魂,红图赋能沃新田”为主题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在张掖市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庄重举行。参与者们通过追寻先烈足迹、聆听悲壮史诗、参与情境体验,共同重温那段烽火岁月,让西路军“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沃土与青少年成长的心田里深深扎根、焕发新生。
寻迹红图:在祁连山下感悟信仰如山
活动伊始,人群怀着崇敬之情,沿着纪念馆的叙事轴线缓步前行,在“血战高台”巨型浮雕前久久肃立。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1936年末至1937年初,西路军将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为策应河东红军、打通国际路线,与数倍于己的强敌在河西走廊展开惊天地、泣鬼神般血战的壮烈历史。展馆内,冰冷的镣铐、破损的军旗、带着弹孔的军用水壶、字迹模糊的绝笔信……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辅以沉浸式场景复原,无声地诉说着西路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气概。
“每一件遗物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个名字都镌刻着信仰的深度。”甘州区党寨镇干部陈帆在参观后动情地说,“作为身处改革发展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西路军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将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干担当。”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浇灌未来之花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董振堂军长和他的怀表’吗?在最危急的时刻,董军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纪念馆的“红星讲解员”、张掖四中学生赵晓萌,用清澈而坚定的声音,向同龄人讲述着西路军将领以身殉国的感人故事。
活动中,张掖市多所中小学的师生通过“模拟西征路”负重徒步、创排演绎《祁连忠魂》情景短剧、举办“我心中的西路军”主题手绘报展等形式,深度体验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伟大。临泽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自编自演的《梨园口的红小丫》舞台剧,以少年儿童的视角,生动再现了西路军小战士在严酷环境中坚守信仰、勇敢无畏的形象,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我们就是要用这样鲜活的方式,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懂得珍惜、学会担当,成长为新时代的可靠接班人。”张掖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
赋能沃田:以红旅融合激活乡村脉动
“西路军在张掖大地上洒下的热血,不仅浸染了这片热土,更孕育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这是今天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纽带。”高台县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张掖市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核心节点,精心串联高台血战遗址、临泽梨园口战斗遗址、甘州“龙渠会议”旧址等红色地标及周边特色乡村,着力打造“红色追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深度融合的精品线路。游客在缅怀先烈、感悟精神之后,可走进邻近的“红军村”,品尝忆苦思甜饭、体验传统农耕、选购乡村特产,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同时,有效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禀赋,纪念馆周边的南华镇、倪家营镇等地,积极发展红色民宿、特色种植(如制种玉米、葡萄)、非遗手工(如剪纸、烙画)等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红色文化就像黑河的水,滋养了我们村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也越来越亮堂!”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村民刘大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西路军英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致敬,更是对西路军精神时代价值的生动诠释与创新实践。张掖正以红色文化为笔,饱蘸奋斗精神之墨,在河西走廊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奋力书写“祁连忠魂永驻、红色薪火相传、乡村活力迸发”的崭新篇章,让西路军精神成为照亮张掖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永恒明灯和不竭动力。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