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淮师学子三下乡:筑梦乡居志愿队,用行动绘就乡野绿色画卷

淮师学子三下乡:筑梦乡居志愿队,用行动绘就乡野绿色画卷

  夏日乡野间,志愿红与绿意交相辉映。2025年7月12日至17日,亳州市利辛县和谐社区“筑梦乡居志愿队”的环保实践活动,为社区带来看得见的变化:公园更洁净、宣传更入心、投放更规范、知识更普及、河边更清爽。

  公园清理:细节处见初心

  7月12日,志愿者们对社区公园进行“地毯式”清理。在儿童游乐区,他们用小刷子清理滑梯缝隙里的泥沙;在凉亭角落,徒手掏出堆积的枯叶;连垃圾桶周围的污渍也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前蹲下来系鞋带都怕蹭到脏东西,现在放心多了。”带孙子来玩的王奶奶说。

  当天清理垃圾17袋,志愿者将其中5公斤可回收物整理打包,联系回收站上门收购。一位晨练的大爷看到后,主动提供自家仓库暂存可回收物,方便后续集中处理。这种“志愿行动+居民支持”的模式,让清理工作更高效。

  宣传创新:用乡音讲乡事

  7月13日的环保宣传,志愿者们特意用方言讲解。“咱种的麦子,要是地里有塑料袋,扎根都费劲。”用庄稼生长举例,让村民们感同身受。宣传册上印着“咱村的环保约定”,如“不往河里倒粪水”“秸秆还田不焚烧”等贴合乡村实际的内容。

  入户宣传时,志愿者在村民李大哥的小菜园,现场演示“厨余堆肥”:“把菜叶、果皮埋在土里,过段时间就成肥料,种的菜更绿色。”李大哥当即找来花盆尝试,说要“种出环保菜”。当日收集的19条建议中,“用村广播讲环保”被社区采纳,次日起每日早晚播报环保小知识。

  垃圾站点:便民又贴心

  7月14日新增的6处垃圾站点,选址充分考虑居民习惯:靠近村口小卖部、学校门口、集中居住区。每个站点除分类桶外,还配备洗手池和挂钩,方便居民投放后洗手、挂袋子。“想得太周到了,以前扔完垃圾手上黏糊糊的,现在能洗手了。”村民赵阿姨说。

  志愿者在站点张贴“垃圾分类顺口溜”:“废纸塑料可回收,蓝桶里面找朋友;菜叶果皮厨余料,绿桶来把它们收……”朗朗上口的句子让老人孩子都能记住,当天投放正确率达90%。

  知识问答:趣味中学本领

  7月15日的环境知识问答,设置“你画我猜”“情景判断”等趣味环节。“你画我猜”中,志愿者画“水龙头滴水”,少年组的小敏立刻猜出“节约用水”;“情景判断”展示“有人往河里扔农药瓶”的图片,老年组的张爷爷马上指出“这是违法行为”。

  活动奖品是村民实用的农具和种子,拿到“环保种子包”的李大叔说:“既能种庄稼,又能记着环保,这奖品太实在了。”问答中暴露出的“对村里的环保设施不了解”等问题,促使志愿队联合社区制作“社区环保地图”,标注垃圾站点、污水处理站等位置。

  河边优化:生态保护不止于清理

  7月17日的河边行动,志愿者们不仅清理垃圾,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给岸边的树木挂牌。“这是柳树,能净化空气;那是芦苇,能固堤净水。”学林业的志愿者讲解树木的生态作用,村民们听得认真。

  清理出的垃圾中,有12个农药瓶被单独收集,将由社区统一送专业机构处理。村民们主动提出“分段看护”,每5户负责一段河岸,定期清理。这种“志愿引导+村民自治”的模式,让河道保护有了长效保障。

  五天实践,从具体行动到理念扎根,从志愿者独舞到全民参与,和谐社区的环保之路正越走越宽。正如社区主任所说:“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更是大家的生活习惯和守护家乡的意识。”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