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子赴安阳市林州市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8月15日赴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开展实地调研与学习。本次实践以“渠水奔流润青山,精神永续振乡村”为主题,通过走访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核心地点,感悟艰苦奋斗的历史,探寻精神传承的当代路径。

(团队成员及相关负责人员、村支书合照,程琪摄)
一、红旗渠纪念馆:叩问历史,感悟精神之源
实践团首站抵达红旗渠纪念馆。在陈列厅中,队员们通过大量实物、影像和文献资料,系统了解了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工程难题与英雄事迹。一幅幅老照片展现了杨贵书记带领林县人民勘测设计的场景,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工具无声诉说着“千军万马战太行”的艰辛。泛黄的食堂生活制度张贴在墙,“定量分餐、节约用粮”的字迹虽淡,却仍能想见当年修渠人在艰苦条件下恪守纪律、共克时艰的模样;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烧水壶壶底积着岁月的茶垢,壶嘴似还留着当年为凿渠人递过温水的温度;一旁的测量仪刻度早已模糊,却曾精准丈量过太行山脉的沟壑起伏,为“人工天河”划定走向;而散落陈列的钎锤、钢钎、镐头和刃口等工具布满磨损的痕迹,每一道都凝结着修渠人“一锤一钎凿大山”的坚韧——这些带着生活烟火与劳动印记的物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阔,却以最朴素的姿态,将当年修渠人的日常与坚守,静静呈现在眼前,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可忆。


(修渠时的食堂生活制度及水壶、瓢等生活用具,贺燕摄) (修渠人民使用过的锤头,贺燕摄)


(修渠人民使用过的锄头、铲子等劳动工具,贺燕摄) (红旗渠水利系统微观模型,贺燕摄)
二、青年洞:触摸绝壁天河,体会青春担当
随后,团队徒步前往红旗渠标志性工程——青年洞。这段长达600多米的隧洞完全由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石英岩上手工开凿而成。行走在渠岸上,脚下是百丈悬崖,耳边是潺潺水声。今日之红旗渠,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水利设施,成为一座跨越时空、映照时代的精神丰碑。当实践团成员亲手触摸当年钎凿锤击的痕迹,感知的不仅是石壁的冰凉和“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的豪情,更是一种为子孙计、为长远谋的宏大格局与历史担当。洞口的纪念墙镌刻着三百多名青年队员的名字,他们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用一年半时间打通了这条“希望之洞”,成为红旗渠工程中青年力量的关键象征。

(青年洞,程琪摄)
三、访谈修渠亲历者:聆听口述历史,激活集体记忆
实践团成员专程拜访了曾参与修渠的王爷爷。老人目光炯炯,言语朴实却掷地有声:“那时候饿啃干粮、渴饮漳河水,大家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让后代再受缺水之苦!”在他的讲述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现眼前:没有现代化机械,就组成“铁姑娘队”与男队员一同抡锤掌钎;缺乏精密仪器,便靠打算盘完成复杂测量;为保障工程推进,百姓纷纷捐出家中门板、铁锅支援建设……一桩桩感人事迹,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镌刻进历史脉络与集体记忆。队员们一边记录一边追问,从他朴实的语言中还原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更加理解了“无私奉献”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一代人的真实生命实践。

(团队成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拜访当年的修渠老人王爷爷,程琪摄)
每一代人都要攀登属于自己的“太行山”,也都需要传承那种劈开万重山的决心与勇气。此次林州之行,使红旗渠精神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践行的现实力量。
归来途中,实践团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红旗渠精神如何进一步赋能现代乡村治理?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振兴应如何深度融合?这些追问,既是本次调研的逻辑延伸,亦是青年一代对于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正如当年修渠人以热血为墨、以山河为卷,书写了震撼世界的历史奇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必将秉承这份精神遗产,勇赴“山海”——将“艰苦奋斗”融入科研攻关的持久坚守,将“团结协作”注入社会服务的广泛实践,以“无私奉献”照亮基层治理的细微角落,在新的征程上续写红旗渠精神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