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笔墨间溯文脉,实践中传薪火

  (通讯员:郑历萌)7月10日至7月11日,烟台理工学院“溯往寻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开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用行动传承中华文脉。
  
  实践队员们首先踏入风筝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各式风筝形态各异、品类丰富,兼具艺术价值与工艺内涵,这不仅是匠人匠心的凝聚,更是承载着潍坊风筝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到杨家埠风筝在构图上兼具朴实与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将年画元素与风筝工艺巧妙融合,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故而享有“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的赞誉。
  
  队员们采访了风筝制作艺人张师傅,他说道:“制作风筝的讲究可多了,从选竹、劈竹、削竹,到扎架、糊纸、绘画,每一步都得精心对待,差一点这风筝就飞不起来或者不好看了。现在愿意学这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就盼着能有更多人了解咱们的风筝文化,把这手艺传承下去。”队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观察着制作过程,对风筝制作的复杂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讲解员向队员们讲解风筝制作的场景。刘培禄供图
  
  在年画博物馆,一幅幅形状精美、题材多样的杨家埠木板年画映入眼帘。这些年画线条简练流畅,色彩艳丽明快,构图饱满匀称,无不展现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队员们被年画的美丽所吸引,纷纷围在展柜前观察起来,并拿起手机拍摄。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也利用拍摄的照片,做成了系列合集,发布到平台上,供人们浏览,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木板年画文化。
  
  图为讲解员介绍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的场景。王恩超供图
  
  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深入了解了年画从起稿、刻版到印刷、着色的完整制作流程。队员王同学不禁感叹:“以前只是觉得年画好看,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工序和文化内涵,真是大开眼界。”为了更深入地学习非遗技艺,队员们参与了风筝扎制和年画印刷的体验活动。在制作艺人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尝试扎制风筝和印刷年画,感受古老非遗技艺带来的独特魅力。尽管一开始困难重重,比如扎风筝时竹条总是固定不好,印刷年画时颜料涂抹不均匀,但在艺人的帮助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队员刘同学兴奋地说:“当看到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和印刷的年画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言表,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们体验年画制作过程的场景。张芳瑜供图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的精妙,更深刻认识到,这些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瑰宝,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灵魂。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也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队队长朱同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尽我们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家埠的风筝和年画文化。回到学校后,我们会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埠前的合影。朱明哲供图  
  未来,“溯往寻兴”实践队将继续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青春的笔触书写中华文脉传承的新篇章。
  
  
    来源:郑历萌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笔墨间溯文脉,实践中传薪火
  • 7月10日至7月11日,烟台理工学院“溯往寻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开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用行动传承中华文脉。
  • 08-24 关注:0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