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话普及与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大量承载革命记忆与艺术价值的方言文化濒临失传。今年暑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根脉寻音”实践团的七名学子毅然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返回江苏、贵州、河南三省的家乡,开展了一场以方言调查与守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守护最美乡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中华语言文化的广度与深度。
安全先行
在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前,团队指导老师通过腾讯会议为全体成员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指导。老师从交通安全、灾害预防、实践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提醒同学们增强防范意识,确保实践活动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开展。这堂特殊的安全课为接下来的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地同频
实践第二阶段,七位成员在各自的家乡,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方言调查。
在南通海门,第一位成员不仅探究了海门方言的源流,还深入了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并用方言录制了海门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县委书记的红色故事音频。
在遵义桐梓,第二位成员聚焦当地方言,探寻了黔北花灯这一非遗文化,用方言生动讲述了红军攻打娄山关为百姓送盐的感人故事。
在无锡江阴,第三位成员调查当地方言,挖掘了璜土镇的红色记忆,用乡音录制了崇圣寺内“陈毅同志演讲处”石碑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无锡惠山,第四位成员研究了当地方言的特色,探索了与方言密切相关的歌曲文化,并用地道方言演唱了经典民歌《无锡景》的片段。
在徐州贾汪,第五位成员深入调查了三个当地方言词汇的来源,并用方言录制了这些词汇背后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在三门峡湖滨区,第六位成员研究了河南方言的特点,探究了豫剧文化与方言的密切关系,并用方言录制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的经典片段。
在南通如东,第七位成员调查了如东方言的演变,挖掘了缪家三兄弟血洒热土的红色故事,用当地方言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成果汇聚
在实践的最后阶段,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外语专业特长,将采集到的方言素材精心整理、翻译并汇编成册。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借助AI翻译工具进行初步处理,快速获取参考译法,但始终坚持“人工主导、技术辅助”的原则——面对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词汇和历史表达,大家反复比对、讨论,综合运用专业词典和线上资源,寻求既准确又自然的英文表达。既保持了用词严谨性,也注重内容的可读性与传播性,为最终制作中英对照的宣传手册打下了扎实基础。
语言为桥,传递文化根脉
“根脉寻音”实践团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乡音乡情,用心灵感受文化根脉,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地方言的独特魅力,更挖掘了深藏于方言背后的红色记忆和文化传承。这场实践之旅,不仅是对方言文化的抢救性记录和保护,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
从方言采录到双语转化,从红色故事挖掘到多媒体传播,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用专业素养和文化情怀,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国际的文化桥梁,用实践证明,当代青年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让古老乡音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