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构建系统完善、安全稳定、高效集约、绿色智能、循环畅通且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建设目标,河海大学“河海水韵‘膜’材新程”实践团奔赴广西贺州,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在水网建设调研、膜材应用探索中践行青春使命,助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政企交流,探寻治水智慧
7月22日,实践团首站前往贺州市水利局,与工作人员就贺州市水网调度机制、水源地保护实践进行了座谈。通过此次座谈,挖掘地方治水“智慧”,梳理调研感悟与经验,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随后,实践团转至贺州市生态环境局,与相关领导进行交流,明确生态保护与水网建设的协同逻辑。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团参观了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基地,直观了解生态保护成果,为膜材应用与水生态保护的融合寻找“灵感”,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
水系统调研,摸清膜材应用脉络
7月23日,聚焦龟石水库及污水处理体系,实践团依次走访龟石管理处、水库水站,了解水库日常的运作与维护情况。随后深入碧溪村污水处理设施、富川污水处理厂,调研不同场景水处理技术,对比传统工艺与膜技术应用差异;走进旺高污水处理厂,全面梳理地方水资源管理流程,摸清膜材料在污水处理各环节的应用“脉络”。活动过程中,实践团还探访贺州市水环境治理与修复项目——龟石水库入湖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了解生态修复如何助力水网健康;最后,实践团成员深入龟石水库水站,开展一级保护区河面巡查,观察水质现状,为后续研究积累一手资料,为膜材研究筑牢实践根基。
企业走访,解锁膜技术工业应用
7月24日,实践团前往桂东电子科技公司,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膜设备,深入探究超滤、反渗透工艺。团队收集了贺江水样以及膜装置前后的水样并送检,学习膜技术在工业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汲取膜技术在工业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经验,拓宽膜材研究的工业视角,使专业知识在企业场景中得以“落地生根”。
校地携手,共建实践新平台
在调研期间,实践团与贺州市生态环境局就水资源调研、膜技术科普、人才培养交流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生态环境局对实践工作表示认可,并表达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意向。未来,该基地将为学子们提供实践的“阵地”,推动校地双方在水生态保护、膜材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水利发展的双向赋能,让青春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水网建设事业。
多元成果呈现,持续发声传播理念
基于此次调研,实践团同步推进多元成果的产出:制作纪录片,运用镜头记录贺州水网与膜材应用实践;撰写调研报告,深入剖析数据、总结经验与问题;完成宣传小册子,普及膜技术知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内容。后续,团队成员前往平桂区金竹村村委会开展宣传活动,共计分发宣传册100余份,传播治水理念,吸引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国家水网建设,让实践价值得以持续延伸。
逐水而流,是河海最具浪漫色彩的奔赴;笃定前行,是青年最显坚毅的模样。河海材料青年以实践为笔,于贺州水网调研与膜材料应用探索中,书写着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青春答卷。未来,实践团成员将持续深耕水利实践领域,以青春之我为祖国水网建设、膜材应用发展注入蓬勃动能,奏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青春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