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美育下乡,点亮童心——常州大学学子赴南庄村开展美育实践

  7月,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南庄村的孩子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由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的6名大学生组成的“青禾美育实践团”,即将在这里完成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歌声与画笔,更是一场关于美与梦想的双向启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然而,乡村学校美育课程单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仍是普遍难题。面对这种资源上的“错位”,常州大学的大学生们决定用自己的专业“补位”。“我们出发前调研发现,这里很多孩子基本不了解中国传统乐器,没上过正式的舞台。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实践团团长、音乐专业大二学生冯娅慧回忆道。正是这种渴望,促成了这次以“美育浸润”为主题的下乡实践。
  
  从“不知所措”到“自信登场”,共同成长的多彩瞬间
  
  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教学”,更是大学生与乡村孩子共同面对的“挑战”。在第一堂节奏教学课中,团队成员文仙和吴登隆发现孩子们对于这些抽象晦涩的音符与节奏型兴致不高。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语言都需要从头学起。“一开始有点挫败,感觉自己准备的内容太深了。但我们马上开会,连夜修改教案,决定用游戏和模仿的方式,从最简单的‘模仿’声音教起。”
  
  负责手工课的同学发现一个叫欢欢的小女孩总是独自在角落画画,不喜欢与别人交谈,对于上课和排练都提不起兴趣。志愿者徐思迎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坐在她身边,用自己的画笔画了一道彩虹,延伸到她的纸上。从那天起,欢欢的画里开始有了颜色,话也多了起来。
  
  最大的挑战是筹备最终的文艺汇演。让害羞的孩子站上舞台朗诵《少年中国说》,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们一遍遍鼓励他们,‘你们的声音很重要,要让所有人听到’。”负责朗诵排练的谢畅说。当汇演那天,孩子们用虽稚嫩却铿锵有力的声音喊出“少年强则国强”时,台下的志愿者们都湿了眼眶。
  
  不仅是教艺术,更是开启一扇看世界的窗
  
  实践内容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旨在激发想象,建立自信。课程设计围绕“感受美、表达爱、联结家国”展开:从《稻香》的表演唱中体会乡土的温暖,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大合唱中感受家国情怀,通过《一荤一素》的学唱理解亲情的平凡与伟大。大学生们试图用艺术作为载体,为孩子们搭建情感表达的桥梁和看世界的窗。
  
  一场汇演,两方收获
  
  实践的成果,体现在两个群体身上。于乡村孩子而言一台名为“归心拾暖·烟火回音”的文艺汇演是他们的结业式。聚光灯下,他们不再是躲在角落的旁观者,而是自信满满的表演者。汇演吸引了全镇数百名村民,一位家长激动地说:“从来没想过我的娃还能上台表演,变得这么大方!”
  
  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份实践报告。“来之前我以为我们是‘给予者’,现在才发现,我们是最大的‘收获者’。”队员肖文珺感慨,“孩子们的纯粹、坚韧和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治愈了我,让我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实的理解。”他们提交的,是一份关于教育公平、社会责任与自我成长的沉重思考。
  
  美育的种子已播下,未来的故事待续
  
  短暂的实践结束了,但影响仍在延续。团队与当地拟建立“美育云课堂”计划,未来将通过线上方式持续提供远程艺术辅导。“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我们只是跑了其中的一小棒。”指导老师罗扶摇总结道,“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教会了多少首歌,而是播下了一颗名为‘美’的种子。我们相信,这些种子终将在田野乡间开花结果,而同学们也在实践中完成了自己最生动的一课。”
    来源: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青禾美育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