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传统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正逐步被集约化、标准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取代。近日,我校实践团走进北崮村猕猴桃合作社,实地探寻这座乡村农业合作社如何以创新模式激活土地潜力,成为当地农业转型的标杆。
走进北崮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连片的猕猴桃藤蔓沿着标准化支架整齐排列,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智能灌溉系统正根据土壤湿度数据精准补水。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初便通过"农户自愿入股+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将村里120余户农户的800多亩零散土地整合起来,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土地集中后,我们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了30%,亩产却提高了近两成。"负责人指着田间的物联网监测设备说,如今基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智能预警等技术,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合作社的分拣包装车间,实践团成员看到工作人员正按照大小、甜度等指标对刚采摘的猕猴桃进行分级。"我们制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18项标准流程,比如采摘时要求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5%以上,包装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技术员小王拿起一枚贴有溯源二维码的猕猴桃介绍,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果实的种植过程、施肥记录和检测报告,这让合作社的猕猴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单价较普通产品高出40%,带动社员年均增收近2万元。

实践团成员在与农户交流中了解到,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就业岗位。65岁的村民李大叔笑着说:"以前自己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有固定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北崮村猕猴桃合作社以土地集约化为基础、标准化生产为核心、数字化管理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农产品提质增效,更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期待这样的"北崮经验"能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