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颐和路社区暑意盎然,活动室里的欢笑声却比盛夏更热烈。2025年7月7日——7月16日,“声悦星辰·言传水韵”志愿服务团队在南京颐和路社区开展的“一泓水影润童真,万象新知剧中生”科普夏令营在此温情落幕。实践团成员以情景剧为纽带,将艺术实践与科普教育、水文化传承相融合,为社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在创作中探索,在表演中成长”的暑期盛宴,用青春力量践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初心。
以剧为桥:多维度课程解锁成长新体验
“老师,我想把家里节水的小事写成剧本!”开营首日的“童声初启,自在如风”课堂上,五年级的李同学举着笔记本兴奋地说。为培养青少年文学表达、情感理解、舞台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青少年以艺术视角观察生活、表达思想,切实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助力全面发展。夏令营以“剧启童心,艺绘成长”为主题,实践团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创新“启蒙—进阶—创作—展示”的完整课程链,让艺术教育落地生根。

图为小朋友们进行四格画创作演绎。李凌云供图
基础阶段以“兴趣激活”为核心,通过“词语接龙话生活”“声音模仿秀”等破冰活动,快速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实践团成员用通俗语言讲解情景剧“角色、场景、冲突”三大要素,结合“雨滴落窗”“河流叮咚”等生活化案例,帮助青少年建立艺术认知。“妙语生花,声情并茂”课程通过创新引入“四格画角色塑造”课程讲解,学生们用画笔勾勒“拯救小河的小精灵”“节水小卫士”等角色,并为画作配上台词,让抽象情感表达变得可触可感。
进阶阶段聚焦“能力提升”:“一格一语,绘见童心”课程中,青少年以“日常趣事”“水环境保护”为主题创作四格画,再以小组为单位将画作转化为情景剧片段——有的小组设计“社区水管维修”剧情,有的演绎“小鱼守护家园”故事,在“画—说—演”的转化中锻炼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声动童想,剧绘生活”课程则通过无实物表演、简易道具模拟,指导青少年优化角色互动与情节呈现,实践团成员逐组调整表演节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图为小朋友们情景剧创作演绎。李凌云供图
创作与展示阶段注重“成果落地”:实践团成员引导青少年完善剧本细节,补充角色内心独白与冲突升级情节,最终形成6部完整原创剧本;7月16日“童梦绽放,水韵成章”汇报演出中,青少年身着自制道具,生动呈现《节水小卫士》《小河的悄悄话》等作品,台下家长与社区居民纷纷拍照记录,现场掌声不断。

图为夏令营结营展示。李凌云供图
水韵融情:校地特色点亮科普新内核
作为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校,实践团将“水文化”巧妙融入夏令营全程,让科普教育更具河海辨识度。剧本创作环节,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引导方向:通过播放节水公益短片、讲解身边节水案例,启发青少年将“一水多用”“雨水回收”等理念融入剧情;实景排练时,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特色利用蓝色卡纸、透明纱巾搭建“河流”“雨滴”布景,搭配流水音效,让“水元素”可视化呈现;结营前,志愿者还为青少年发放节水宣传手册,鼓励他们成为家庭与社区的“节水宣传员”。
“孩子现在在家主动关紧水龙头,还说要当‘家庭节水监督员’!”社区居民刘女士的反馈,正是活动“科普+艺术”融合成效的生动体现。此次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感受艺术魅力,更将水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心中,实现“美育育人”与“科普传知”的双重目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同学们进行水利模型实践。苏月萌供图
实践育人:校地联动拓宽成长新路径
作为河海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科普夏令营既是学校深化“美育浸润”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校地协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活动通过“高校资源下沉社区”的模式,有效弥补了暑期社区美育资源不足的短板,累计服务社区青少年超120人次,产出原创剧本6部、四格画作品30余幅,获得颐和路社区居委会的高度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与青年志愿力量,把‘情景剧科普’模式推广到更多社区,让艺术赋能成长,让知识点亮童心。”实践团负责人表示。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李美烨供图
青春的脚步从不停歇,服务的征程永无止境。未来,“声悦星辰·言传水韵”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以“三下乡”为纽带,让更多青年学子带着学科优势扎根基层,把课堂搬到社区巷陌、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在生态保护的一线、文化传承的现场、乡村振兴的前沿,让青春力量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让实践之花在服务群众的沃土上持续绽放,书写更多“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的青春答卷!(通讯员李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