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悠悠,流水汤汤;文脉纽带,薪火绵延。大运河北起涿郡,南抵余杭,古往今来,不仅作为千里漕运的生命线,更作为中华文明交往交融的大动脉,两千五百年潮起潮落,不曾停息。当这条黄金水道蜿蜒流经宿迁,运河水里便多了几分非遗印记——蒸酒甑中飘出的醇香、琴弦上流淌着的乡音、酥饼里裹着的匠心,以及糁汤里熬煮的岁月。
为深入了解这些非遗珍宝背后的技术碰撞、文化沉淀,并以“新”声探索“老”技艺的新发展,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口述史团队来到了宿迁市,开展了一场关于运河非遗的深度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乾隆贡酥第九代传承人叶书华 纪汶彤供图


图为叶书华展示开酥技艺 李宁供图
乾隆贡酥酥承御制 运河帆影影载皇香
皂河古镇的晨雾还未散尽时,运河水波已漫过青石板的缝隙。踩着露水,穿过巷弄,实践团同学来到了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乾隆贡酥的皂河饼铺。
通过面对面的深度采访,队员了解到了乾隆贡酥第九代非遗传承人叶书华背后的故事。虽自从受到乾隆皇帝青睐以来,叶家烧饼就一直有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因哥哥的工程师理想,叶书华最终还是挑起了继承祖业的担子,成为了乾隆贡酥十代唯一女传人。
从小耳濡目染,叶书华早已深刻体会到传承的不易。从14岁决意传承祖业起,她下了学便站到案板前,叶家的贡酥传承课,她一上就是几十年。岁月变迁,叶书华的内心想法也历经多次更迭,起初是察觉到父亲的艰辛,想早早为他分担的孝心;后来是立誓接下“传承”便要接好衣钵的决心;再到最后便是作为非遗技艺手工匠人,几十年不变要将贡酥发扬光大的恒心。
运河流水滔滔不绝,岸旁叶家厨房的炉灶门一开一关,几十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乾隆贡酥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从第八代传人叶书华父亲脚上从不曾撤下的一圈圈白色“绑腿”,再到如今叶书华小臂上被锅炉热气燎出的一道道伤痕,正是一代代叶家非遗匠人的坚守,才成就了如今乾隆贡酥的酥香,融入运河流水的香、飘向运河两岸的香。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赵家糁汤传承人赵培云 李宁供图
赵家糁汤汤翻雪浪 宿迁运河河泛晨香
紧邻着乾隆贡酥,是市级非遗赵家糁汤的铺子。队员走进去,传承人赵阳正在厨房忙碌。白瓷碗里装着打散的鸡蛋,黄澄澄的,用熬煮的高汤一冲,撒上胡椒粉,点缀上翠绿的香菜末,一碗热腾腾的糁汤就端上了食客的桌子。
“这汤可大有来头!”传承人赵阳舀起一勺奶白的骨汤向团队展示。起初,赵家人身为回族,有着不吃猪肉的习俗,因而更加对牛羊肉汤情有独钟。后来到了皂河,传承人赵培云便根据汉族的口味对糁汤再次加以改进,又因为皂河镇临着运河,糁汤的汤底便都使用运河水熬煮而成。几十年间,无数回汉食客对这碗融了非遗智慧与运河底蕴的糁汤赞不绝口。
赵家糁汤的厨房,在无数个清晨飘出炊烟,与运河清晨的水汽交融,回汉两族人民的关系也像水汽融入炊烟一般,在皂河镇融合地更加紧密。
屋内,赵家糁汤的灶火先于晨曦醒来,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与屋外大运河的晨雾缱绻相握——水与火在皂河镇上空交叠,像两条无形的丝弦,轻轻拨动回汉两族共谱的乐章。非遗的鼓点,也在皂河的晨光里代代相传。炊烟不散,水雾不歇,一碗糁汤便盛住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也盛住了两个民族交往交融的晨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 徐风婷供图
琴书声随水波远渡 大运河畔弦音绕堤
古运河畔,和风拂过波光粼粼的河面,柳丝垂下,轻拨出一段段流淌的岁月。宿迁市文旅局的二楼琴房里,省级非遗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指尖铜板一敲,三弦琴乍响,清脆欢快的韵律里,立刻飘来了百年前运河码头的喧嚣与欢歌。
曲罢,张银霞奶奶抚弦微笑:“我八岁开始学琴书,一直唱到现在。”耄耋之年,她讲起自己与琴书的故事,依旧精神矍铄,。张银霞的父亲张明艾,是有名的琴书大家。由于从小受父亲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嗓音条件好,张银霞对苏北琴书兴趣颇深,自然而然承起父亲衣钵。就这样,她从小唱到大,从宿迁地方唱到中央电视台,又从琴书演唱一线退居到琴书技艺传授的岗位上。
“现在我的学生们,也都有获得过省级大奖、国家大奖的!”张银霞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道。琴房也是教室,张银霞在这里开班讲学,挑选琴书接班人。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教给新一代的希望。时代环境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口中已听不到乡音,对此,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张银霞有自己的坚持:“为了弘扬正能量,孩子们可以用普通话唱,但真正要传这门技艺,对于成人,必须用方言唱。”
“政府给了我很多支持,让我好好发扬琴书,我们宿迁人民也十分认可琴书,愿意让孩子来学,我即使八十岁,也还要教!”提到政府、宿迁百姓的期望,张银霞眸子澄亮,话语里透出作为琴书代表性传承人的担当。
窗外,运河水仍悠悠东去;窗内,新的琴音已续上古老的韵脚,一圈一圈,荡向更远的天光。
洋河绵柔浪涌华夏 运河水酿国韵飘香
运河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如一条淡青色绸带,静静铺在苏北大地。洋河集团大楼会客厅内,国家级非遗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周新虎坐在沙发上,将运河与蒸馏酒酿艺的关系向团队成员娓娓道来。
通过周老师的回答,学生记者了解到:运河之于洋河酒,展现出三大不可代替。第一就是水源:大运河水系+湿地生态孕育“美人泉”,奠定绵柔之骨。第二是物流:漕运带来高粱、小麦,亦把蒸馏酒酒送至江南,运河即“酒路”。最后再到技艺:河工、商贾聚居催生酒坊集群,南北匠作在“运河码头”交汇,形成多粮配方、包包曲、低温缓发酵等核心工艺。正因为有了运河奠定的这三大基础,才有了之后蒸馏酒酿造技艺发展的“活水流淌,生生不息”。
就这么依托着运河摸索了几百年,到今天,匠人们终于把酒里的那股“烈”磨成了“绵”,把“刚”酿出了“柔”。这其中,作为总工程师的周新虎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传统酿造工艺诸多环节依赖经验传承、行业转型期消费需求迭代等问题都摆在洋河酒的眼前。举步维艰之际,周新虎顶着压力,迎接“跨界”挑战,脱产攻读生物研究生,用生物工程专业的知识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桥梁。最终成功主导研发出“绵柔型白酒”,推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周老师的这些选择与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非遗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深层平衡。既敬畏传统工艺的深厚积淀,不丢老祖宗传下的“魂”;又以生物工程知识为老技艺注入新动能,让非遗在时代浪潮中扎得住根、迈得开步。
在采访最后,面对青年学子,周老师热情介绍道:“我们还开办过‘大学生品酒节’嘞!”作为老牌企业,洋河酒业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紧跟当下潮流。同时依托宿迁倡议成立的 “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协作联盟’,积极开展跨区域非遗协作,整合运河沿线白酒产业资源,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联动,让大运河沿线的白酒非遗技艺共同发展。可谓运河水不停,蒸馏酒的创新就不止。
从码头边的小酒坊到现代化的产业园,从凭经验酿酒到以科技解码风味,古往今来,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大运河与蒸馏酒之间的羁绊,以及传承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守与突破。
千年运水载非遗 一代青春续长歌
此次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积极用高校智慧、青春视角为非遗传承提供新思路:为洋河蒸馏酒提供年轻人的饮酒口味偏好、给苏北琴书演奏提供互联网、短视频等“云展示”思路、让乾隆贡酥、赵家糁汤尝试IP联动等新可能,紧密链接当下热点话题,为非遗发展赋予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运河披着暮色缓缓流淌,波光里倒映着沿岸非遗百年的故事。从蒸馏酒窖里蒸腾的粮香,到苏北琴书铜板下的运河故事;从乾隆贡酥层层酥皮间的运河往事,到赵家糁汤晨雾里回汉相融的烟火——四颗非遗的明珠,在大运河宿迁段这条流动的星河上串成一枚光的坐标。当运河行驶的下一艘货轮再度拉响汽笛,那声浪里,跳动着我们此刻的脉搏:古运流长,新声不歇。
通讯员:徐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