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小葫芦烙出大天地:南财学子探访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的乡村振兴实践

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专访了驻村第一书记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顾秀国,深入了解他如何用一支烙笔,在葫芦上绘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烙画最难的是温度和力度的把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失误无法补救"顾秀国向队员们展示手中的烙笔,在葫芦上轻轻一点,一缕青烟升起,一个清晰的点迹留在了葫芦表面。
葫芦烙画是一种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的传统技艺。顾秀国介绍,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葫芦烙画是在弧面上作画,需要充分考虑透视和构图,同时还要掌握好烙铁的温度。
在玉皇村非遗工作室里,队员们看到了许多已经完成的葫芦烙画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有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还有展现乡村风貌的风景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红色系列"作品,顾秀国正是在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非遗传承。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顾秀国积极探索"非遗+乡村振兴"新模式。他组织村民开展葫芦烙画技能培训,让传统技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实践团队了解到,顾秀国还带领村民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将葫芦烙画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他们设计了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烙画葫芦,受到线上线下客户的欢迎。
"这次探访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古运新声"实践团队队员袁心悦表示,"顾书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带动乡村发展的活资源。"
离别时,顾秀国将葫芦烙画的小挂件作为礼物送给实践团队。"希望你们能够成为非遗传承的青春使者,让更多人了解葫芦烙画,了解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
通过这次实践,南京财经大学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葫芦烙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亲眼见证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