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5年8月21日,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子奔赴甘肃东乡,开展以“民族团结与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布楞沟村的农耕记忆,到东乡县博物馆的历史溯源,再到下庄村的烟火访谈,机电学子以青春之姿解码民族文化密码,助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布楞沟村:探农耕文化,悟生活智慧
实践首站,机电工程学院学子踏入布楞沟村。在村史馆,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农具依次陈列,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随着步步深入,大家了解到,曾经的布楞沟村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举步维艰,但东乡族同胞凭借勤劳双手与坚韧意志,在贫瘠土地上耕耘希望。实践队员与老师参观了村史馆内,将一口水井引向不同的方向,改善了村里各户用水情况,体现东乡同胞的劳动智慧结晶,让我们实践队员也学习到了团结协作共同,富裕的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师参观村史馆
农耕的艰辛,村民们热情分享“看天吃饭”的种植智慧、农具改良的巧思,那些代代相传的农耕谚语,如“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蕴含着顺应自然、务实求生的生活哲学,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农耕文化是东乡族同胞维系生计、凝聚情感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团结进步步的生活根基。
图为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参观农业形式
东乡县博物馆:溯民族根脉,筑团结基石
踏入东乡县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展品如同打开民族文化的“时光宝盒”。在历史展厅,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具,见证着东乡地区历史的厚重与多元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展区里,东乡族特色服饰吸人眼球,色彩艳丽的头巾、绣工精美的坎肩,每一针线都承载着民族审美与传承;传统手工器具,如雕刻花纹的木质擀毡工具,展现着东乡族同胞的技艺智慧。实践团驻足参观,在文物与历史对话中,感悟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深知守护民族文化就是守护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师在东乡博物馆参观场景

图为实践团在博物馆门前合影
下庄村:访村民生活,传文化温度
实践第三站,机电工程学院学子在樊雪琛老师带领下深入下庄村。走进村民家中,在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与乡总书记对于乡村文化生活进行了交流,实践团成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文化传承的需要与期待,记录了东乡族传承习俗与民间故事。更加深入的交流了民族团结的核心与内容,让实践团成员充分了解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各个民族一条心,我们的祖国才会繁荣昌盛。
图为与下庄村书记交流场景
结语:聚青春力量,绘团结振兴新篇
从布楞沟村农耕文化体验,到东乡县博物馆历史溯源,再到下庄村入户访谈,甘肃东乡之行让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植根于文化认同,文化振兴赋能民族发展;认识到尊重与包容是民族团结的前提,作为一名青年,我们要在民族团结中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发挥我们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东乡民族团结基地处合影
未来,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成员将持续以青春之我,讲好东乡民族文化故事,用专业知识助力民族文化创新转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振兴沃土中绚烂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民族文化传承与团结奋进的旋律,在新时代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