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郑州大学实践团涡河调研:以青春之力探生态与振兴路径

       7月1日至7月5日,郑州大学“河韵今昔”寻污护水实践团奔赴河南周口太康县涡河流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涡河生态治理与沿岸乡村发展问题,深入村落、河道,通过走访调研、对话村民与河长,探寻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可能路径。
  涡河之困:生态治理的复杂考题
  踏入涡河太康段,实践团直面的是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的严峻现实。近岸水域漂浮着塑料瓶、泡沫等垃圾,油污在河面形成深色斑块,与河畔垂钓者的身影形成刺眼反差。“这河看着脏,以前鱼多着呢,现在……”沿岸村民的叹息,揭开了生态恶化的伤疤。
  图为太康河段污染状况。梁欣雨 供图
  数据调研更显治理压力:沿岸3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30%,大部分污水直排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叠加,化肥、农药残留随雨水冲刷汇入河道。实践团成员发现,虽有水利部门曾开展清洁行动,但“垃圾随手倒、污水随意排”的习惯,让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而在污染治理的矛盾中,垂钓者成为特殊存在。他们熟知涡河“脾气”,却对污染视而不见,“钓鱼人盼水清,但也没能力改变”,这种个体需求与生态责任的拉扯,为涡河治污增添了现实困境。
  乡村之惑:人口流失下的留人难题
  走进马场村,街道上寂静得只剩下斑驳的老屋和零星乘凉的老人。“村里常住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一位老人望着空荡村道说。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迁居县城,留守老人守着老宅薄田,依赖附近果场“带点咸味”的水源生活,生活污水随手泼在院外。实践团成员与村民王大爷交流时,老人指着门前污水横流的沟渠:“年轻人都出去了,没人管这些,也没能力管。”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梁欣雨 供图
  在走访的多个沿岸村庄中,情况普遍相似:房屋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造,缺乏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设施;老人占据村落主体,超85%的留守比例,让村庄失去了往日活力。他们对污染的认知多停留在“涡河水变脏了”,却无力改变。“年轻时靠河吃河,现在看着它变样,心里不是滋味。”72岁的赵奶奶回忆曾经河水可直饮的时光,“要是河水清了,村里环境好,兴许孩子们能回来。”赵奶奶的期待,道出沿岸村民的共同心声。实践团意识到,涡河治污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乡村留人、引才的关键抓手。
  破局之路:治水与兴村的协同探索
  调研中,实践团捕捉到涡河治理的积极信号。太康县水利局曾于2023年底推进“涡河清洁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河道,并向村民、垂钓者普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当地水利部门交流时,“三级河长制”“民间河长”等经验被反复提及,浙江长兴县以治水带动乡村旅游的案例,更让团队看到“治水兴村”的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太康县河长。梁欣雨 供图
  “要让治水与兴村同频共振。”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河长探讨时,提出“治污-留人-振兴”的闭环思路:通过完善污水管网、推广生态农业,破解污染难题;以水清岸绿为基础,发展乡村文旅、特色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
  实践团承诺,将整理调研数据、村民诉求与建议,形成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我们想当‘桥梁’,让青春力量融入涡河治污与乡村振兴的拼图。”团队负责人表示,期待以调研为起点,推动生态与乡村的双向赋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村委合影。梁欣雨 供图
  这场涡河之行,郑州大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生态痛点与乡村需求,在治水与兴村的交织难题中,尝试勾勒青春破局的路径。当生态治理与乡村留人形成合力,或许涡河的“重生”与乡村的“归人”,都将从期待照进现实——这是青年实践的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微光。(通讯员 刘若彤)
    来源:郑州大学“河韵今昔”寻污护水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