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春助力文化传承:调研寻根脉,实践焕新声,让木鱼歌在乡村童心中绽放新光彩

  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的活态传承,华南师范大学艺乡童行突击队于8月4日至10日深入东莞市望牛墩社区,在郑莹洁、魏聪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围绕岭南传统曲艺木鱼歌开展“调研+实践”系列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摸清传承痛点,依托美育课堂创新教学形式,让千年木鱼歌在乡村儿童心中扎根,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调研寻脉:探寻传承脉络,解读木鱼歌的“守”与“盼”
  
  在开展乡村美育实践前,艺乡童行突击队率先启动木鱼歌专项调研,通过走访木鱼歌传承人、参观木鱼歌传习所、座谈交流、梳理文献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及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木鱼歌作为以说唱民间故事为核心的传统艺术,虽地域特色浓郁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当前却面临着显著的传承困境:一是传播形式单一,仍以传统口头传唱为主,未能与现代传播媒介有效结合;二是受众群体断层,青少年对该艺术形式的认知度较低,存在“后继乏人”的风险。
 
  “在与木鱼歌传承人李仲球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既看到了他们坚守传承的匠心,也清晰地认识到,木鱼歌要想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就必须拓展新的发展路径。”调研组长在调研总结中提到。基于调研结论,队伍明确了核心方向——将木鱼歌纳入乡村美育课堂,以教育为纽带,推动这一岭南曲艺在乡村儿童群体中落地传播。
  
  实践焕声:多元课堂润心,童声唱响新韵
  
  循着调研确定的方向,突击队在乡村美育课堂上搭建起“认知—理解—演绎”阶梯式教学体系,让木鱼歌的韵律一点点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化作可感可演的文化体验。
  
  在认知启蒙阶段,队员们带着三弦乐器与木鱼道具,教孩子们演唱木鱼歌新编《甜甜蜜蜜的糖不甩》中的“糖不甩,糖不甩,圆圆滑滑一粒粒。”等经典唱段。孩子们以课桌为鼓、双手为槌,跟着节奏拍出清脆旋律,在一次次互动探索中,逐步走进这门蕴含民生百态的艺术世界。一曲唱罢,余音绕梁,不少孩子表示,通过课堂接触,他们对木鱼歌有了全新认知。
  
  在理解深化阶段,老师进一步引导孩子研读木鱼歌经典曲目《花笺记》。通过逐句解析歌词含义、讲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帮助孩子理解曲目意境。再组织集体朗读活动,让孩子在语言表达中感受作品蕴含的情感起伏,深化对木鱼歌艺术价值的认知。
  
  为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木鱼歌的理解,突击队结合儿童认知特点,编排了木鱼歌主题情景剧。孩子们扮作剧中人物,有盲公坐在地上拨弄三弦,有新娘身着红纱蹦跳,还有奶奶弓腰叮嘱。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孩子们真切品味出木鱼歌中的喜怒哀乐,一起诉说传承木鱼歌的期盼。
  
  在毕业演出中,该情景剧作为核心节目亮相,赢得现场师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一创新形式,木鱼歌成功从“历史中的艺术”转变为“孩子可参与的文化”,不仅让乡村儿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更为木鱼歌探索“非遗+教育”的传承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样本。
  
  此次木鱼歌实践活动,不仅让乡村儿童触摸到了家乡文化的根脉,更为乡村文化探索出一条“非遗+教育”的传承新路径。华师学子以青春之力,让木鱼歌这颗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在乡村童心中绽放新的光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奏响动人新韵。(通讯员:刘心草 黄临午)
    来源:刘心草 黄临午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