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访百色水利聚众力,看民族交融开新花

    来源:口述记移民,水利促新篇”民族团结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访百色水利聚众力,看民族交融开新花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口述记移民,水利促新篇”民族团结实践团于2025年8月19日到8月24日,以百色水利枢纽富宁库区建成十周年为背景,依托水利搬迁,民族三交主题,深入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活动以线上资料整理和线下实践访谈为双渠道进行,通过志愿活动、政策调研和个体访谈,搭建水利移民背景下的民族三交(民族交流、交融、交往)与高校的沟通桥梁,为民族三交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实践样本。
一、沿街访谈,积累鲜活案例
2025年8月19日至8月22日,实践团开展了多场沿街访谈,共访谈22人,包括剥隘镇政府工作人员、本地各族商户以及重点帮扶对象。团队对比分析了云贵滇等地水利移民搬迁的实践差异,梳理了不同地区水利移民背景下的民族三交文化运行模式与规律。
此外,实践团队还连线当地坡芽山歌、壮族土布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学习如何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融入口述历史内容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为“水利移民背景下的民族三交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研究提供鲜活案例。同时,实践团队还走访了剥隘镇中心小学、剥隘镇中心中学、中国共产党剥隘镇委员会党校,通过对边疆多民族地区教育场所的实地考察,为民族三交口水史中的教育部分提供实证支撑。

二、寻访老人,回顾民族历史
8月22日至8月23日,实践团通过走访调研,于剥隘镇访谈蓝衣壮族土布制作者、对越自卫反击战民兵李云老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优秀教师李学民老人,同时实践团队通过两位老人,对其壮族家族进行深入访谈。两位老人分享了水利移民前后村寨各民族日常变化、搬迁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及各民族做出的努力,同实践团队分享了自己在战斗一线、教育前线的故事,并以普通村民视角为实践团回忆了百色水利枢纽富宁库区建设全过程中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如何发扬带头精神,带领剥隘镇下五十余个村寨顺利完成移民搬迁工作。访谈结束后,实践团参观了位于剥隘镇的百色水利枢纽富宁库区移民工作成果展馆、剥隘战斗遗址等体现当地历史变迁的文化场馆。实践团队积极采集当地百姓团结合作、共渡难关的真实案例,为研究收集了宝贵样本。

三、探寻发展,专访致富带头人
8月24日,实践团通过政府介绍、当地商户推荐等形式,于剥隘镇下各行政村对话致富带头人5人,包括剥隘镇红糖非遗传承人、祥艺手工月饼制作人、罗氏醋坊第三代传承人等。其中剥隘镇红糖厂老板同实践团队分享了自己从“货车司机”,到“村支书”,再到“富宁县剥隘镇标村甘蔗协会会长”、“致富带头人”的传奇经历,为实践团队探究剥隘镇发展新路径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访谈中,实践团队围绕水利移民前后地区经济发展、特色技艺创新及少数民族致富引领,在工作车间开展访谈,深入了解特色产品创造就业岗位,进而带动当地各族人民返乡就业的推导机制。访谈结束后,团队及时整理访谈文本,为后续探索提供创新参考。
 
 
此次实践以水利移民为镜,既打捞起边疆民族交融的鲜活记忆,也触摸到非遗传承、产业兴村的发展脉搏。从老人的搬迁故事到带头人的致富路,水利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架起高校与边疆的桥,为民族三交研究注入鲜活养分,更让青年读懂:每寸土地的变迁里,都藏着各民族同心向前的密码。
文字作者:崔一鸣、郭昱辰
图片作者:郭昱辰、黄佳慧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