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电 (通讯员 黎育君 李淑玲 唐樱婷)7月14日至7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书画协会流墨实践服务队于信宜市怀乡第一中学举办“流墨执笔,筑梦信宜”线下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响应“送经典到基层”的号召,实践队聚焦地方文化传承,为当地中小学生量身打造了生动有趣的“信宜地方文化系列课程”。课程通过花灯制作、美食探索、竹编体验、侨批传情等形式,将文化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程主讲人为黎育君、李淑玲、唐樱婷。
本次信宜地方文化系列课程聚焦当地的花灯、美食、竹编、侨批文化,开设了《信宜花灯奇妙游》《信宜美食知多少》《怀乡竹编趣味浓》《侨批里的家国情》四门课程。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手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家乡文化,从而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信宜花灯巧妙游》一课分为理论环节与手工环节。黎育君首先以年例闹花灯的视频导入课堂,围绕历史背景、价值体现、花灯种类、闹花灯流程四方面展开对信宜六双花灯的介绍,让学生深刻理解六双花灯作为信宜地方文化瑰宝的重要价值。期间穿插趣味知识问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信宜花灯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信宜非遗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在手工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创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确定统一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分工结果与制作步骤合作进行花灯的制作,从框架搭建到灯面绘画,每一位同学都投入其中。最终制作完成的花灯风格多样,展现了各小组的特色与合作成果。

图为学生合作制作花灯。通讯员 黎育君 供图
在《信宜美食知多少》课程中,黎育君采用盲盒形式导入,共设计四个美食盲盒,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线索逐步解锁艾糍、凉粉、怀乡鸡与鱼古四种美食,同时从美食特点、历史背景、制作过程、 文化寓意等展开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元素丰富学生感官体验,并穿插问答互动环节。课堂上学生专注听讲,踊跃回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四个美食盲盒解锁完毕,黎育君继续以“第五个盲盒?”的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呼吁其亲身尝试与体验信宜的其他美食文化,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第五种美食,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信宜美食盲盒系列的“第五个盲盒”,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性。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黎育君上课。通讯员 黎育君 供图
在怀乡竹编文化知识学习课堂中,李淑玲以“竹编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从怀乡竹编的起源与发展讲起,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竹编从农用工具到工艺品的演变历程。她重点讲解了竹编在不同时期的应用与价值,尤其是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工艺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竹编文化的传承意义。
李淑玲从竹子的自然特性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匠人如何利用竹子的柔韧性和表面特性完成编织。她通过提问互动,让学生们领悟到“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竹编技艺中的体现。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对竹编工艺的理解,课堂氛围热烈。
在竹编手工实践环节上,李淑玲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竹编的工具和竹篾的制作工序。她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讲解了的竹篾制作的全过程,并展示教师制作的精美竹编基础技法本成品,学生们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会了“十字编织法”、“人字编织法”以及“六角孔编织法”,从而独立完成竹编小船的制作。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挑一压一”等基本技法,还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细与匠心。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李淑玲上课。通讯员 李淑玲 供图
在《侨批里的家国情》课程中,主讲人唐樱婷以“侨批里的家国情”为核心,从诗歌里的家国情引入侨批里的家国情,帮助学生理解“家国同构”的含义。在讲解过程中,她运用大量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侨批蕴含的情感,并结合信宜当地的侨批与华侨事例,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唐樱婷上课。通讯员 唐樱婷 供图
在教学过程中,唐樱婷首先以诗歌里的家国情为切入,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借助学生熟悉的诗句为理解侨批的家国情怀做铺垫,并着重强调“家书抵万金”。过渡到侨批主题时,她利用图片和宣传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具体侨批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侨批的定义、发展历程、不同批封、基本要素等相关知识,为深刻理解其中的家国情奠定基础。
随后,唐樱婷展示了一封封真实的侨批,引导学生根据侨批的录文和提示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华侨强烈的责任意识,最终总结概括出侨批包含的三重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关心、对祖国的热爱。由此,公式“侨批=救国家书=情+责”得以成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家国同构”的核心内涵。接近课程尾声时,唐樱婷联系现实生活,以信宜华侨寻亲故事带领学生感受侨批文化的延续,升华情感。最后,她请学生写一封家书给20年后的自己,将对父母、对家乡怀乡、对祖国的感情寄托在信中,鼓励他们成为有情怀的人。
地方文化系列课程在学生们欢笑声与收获中圆满落幕。从精巧灵动的花灯、独具风味的信宜美食,到匠心独运的怀乡竹编、情深意重的侨批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信宜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灯制作、美食探索、竹编体验、侨批传情的地方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到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活动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活动中,流墨队队员与学生们以文化为纽带,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共同的成长。
撰稿人:黎育君 李淑玲 唐樱婷
初审:
复审:
终审: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书画协会流墨实践服务队
日期: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