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漫步开封古韵路,追寻包拯清廉魂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中国青年网开封 7 月 2 日电(通讯员 严娣琴 王园园 熊红茹)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探寻清官精神的古今传承,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 于 2025 年 7 月 2 日走进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府,开展主题为 “问底中国传统文化,探寻清官精神的古今呼应” 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历史遗迹中感悟包拯的清廉品格,呼吁青少年传承清正廉洁的精神内核。

戏台观古案:铁面断案映照民心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更是北宋名臣包拯政治生涯的重要舞台。实践团首站抵达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的开封府,刚步入府衙,一阵热闹的喝彩声便从戏台传来。演员们声情并茂演绎的《包公铡美案》,将秦香莲的血泪控诉、陈世美薄情寡义的嘴脸,与包拯铁面无私的断案场景生动还原,瞬间将众人带入北宋年间的司法现场。
演出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被包拯 “为民请命” 的精神深深触动,随即采访了参演演员。“这些年参演这场戏,包公清正廉洁的精神时刻警醒我要行得正、坐得端。” 一位演员感慨道,“观众对包公故事的热情从未减退,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这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始终未变。我们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包公文化,让清廉精神代代相传。”

梅花堂寻史:“走后门” 的清正之源

在开封府梅花堂,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一段关于 “走后门” 的历史典故。宋至和三年(公元 1056 年),包拯出任开封府尹时发现,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向告状人索要贿赂,穷苦百姓无力打点,只能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一困境,包拯在府院后花园破墙开了一扇简易小门,安排可靠衙皂扮作卖茶老汉,指引徘徊的穷人从后门进入,直通大堂鸣鼓喊冤。这便是 “走后门” 一词的由来 —— 最初它是方便百姓申冤的正当途径,与如今 “不正当途径办事” 的含义大相径庭。 “当知道‘走后门’曾是清官为百姓开的‘绿色通道’时,我们更深刻理解了包拯‘为民做主’的初心。” 实践团成员在梅花堂内讨论时感慨,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包拯的智慧,更彰显了古代清官对 “司法为民” 的坚守。

祠前寄初心:清廉精神照鉴当代
从开封府的庄严大堂到包公祠的静谧院落,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包拯刚正不阿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在包公祠前合影留念时,将对清廉精神的敬仰定格在镜头中。“清廉不仅是古代为官者的操守,更是当代青年的行为准则。” 团队成员表示,要将包拯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 “严于律己、正直为人” 的态度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平正义注入青春力量。 “清廉如梅,历久弥香;精神如炬,代代相传。” 蒲公英社会实践团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传承文化,让清正廉洁的精神之风吹遍社会每个角落,在古今呼应中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芒。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