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滁州山水人家小区志愿服务

    来源:赴滁州山水人家小区志愿服务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滁州学院红色梦想赴滁州山水人家小区志愿服务小分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摘要:本文是关于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收获以及对此次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改进。
关键词:志愿服务
指导老师:彭林
团队成员:高晨曦、桂劲松、郭彦杰、马一铭、王志同、李建安、刘正坤、          陆学游、李豪
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们于六月二十六日在滁州山水人家小区开展志愿服务。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以期梳理收获、反思不足,为后续参与志愿活动提供参考。
 
一、实践概况
 
本次志愿服务聚焦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围绕“环境优化、特殊关怀、便民支持”三大方向开展,具体内容包括:
 
1、环境整治:参与社区公共区域清洁,清理楼道堆积杂物、绿化带垃圾,协助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向居民讲解分类标准与投放方法,推动社区环境改善。
2、特殊群体帮扶:重点关注社区独居、高龄老人,倾听老人需求,协助代购生活物资、代缴水电费用;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常识普及等服务。
3、便民服务支持:在社区服务中心协助开展“便民日”活动,为居民提供文件复印、手机基础功能教学(如扫码支付、视频通话)等服务;参与社区儿童托管,辅导低龄儿童完成作业,组织简易手工、安全知识讲解等小活动。
 
二、实践收获
 
1. 个人能力与认知提升:通过与不同年龄、背景的居民沟通,我们的沟通表达与共情能力显著增强;在统筹儿童活动、协调服务时间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责任心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深入社区工作后,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基层服务的复杂性——需兼顾“硬件建设”与“情感关怀”,这让我们对“社区是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层认知。
2. 志愿精神的深度践行:当看到独居老人因陪伴舒展眉头,居民因学会手机操作露出笑容时,我们真切体会到“微小行动也能传递温暖”。志愿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长期参与公益服务的决心。
 
三、存在不足
 
1. 需求调研不够精准:前期未充分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沟通,对部分需求判断存在偏差。
2. 服务持续性不足:受时间限制,志愿服务多为“零散式”参与,缺乏固定周期的长期帮扶,导致对部分居民的需求跟踪不连贯,服务效果打折扣。
3. 团队协作意识待加强:部分活动与团队成员的沟通配合较少,未形成“分工协作”的模式,有时会出现服务重叠或遗漏的情况,降低了服务效率。
 
四、改进方向
 
1. 前置需求调研:未来参与志愿活动前,主动与社区对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居民需求,结合需求制定更精准的服务计划,避免“主观化”服务。
2. 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协调时间,针对重点帮扶对象(如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长期联系,确保服务的连贯性。
3. 加强团队协作:提前与团队成员沟通,明确分工(如有人负责活动组织、有人负责物资准备),定期交流服务经验,形成“互助互补”的团队氛围,提升整体服务效率。
 
五、总结
 
此次社区志愿服务,是一次“实践出真知”的成长经历。我们不仅用行动为社区建设贡献了微小力量,更在服务中收获了能力提升与心灵触动。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着反思与改进方向,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用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传递温暖,助力构建更和谐的社区环境。




滁州学院学子暑期实践进社区:红色梦想小队以志愿服务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落实高校实践育人要求,2025年暑期,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红色梦想赴滁州山水人家社区志愿服务小队”正式启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在指导教师彭林的带领下,队长高晨曦携9名工商管理专业学子深入基层,以“聚焦细微民生,提升治理精度”为目标,开展巡查、宣传、调解、调研等多元服务,用青春力量为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紧扣社区实际需求,构建“三维服务体系”。在“社区巡查”维度,志愿者分组承包楼栋,每日排查楼道堆物、消防隐患、路面破损等问题,通过小程序实时上报并跟进解决,截至目前已累计反馈并推动处理民生问题20余件;在“精准宣传”维度,针对老年人、租户等群体入户开展反诈知识普及、医保政策解读、垃圾分类指导,同步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20余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在“矛盾调解”维度,依托团队中具备法律、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成员,搭建“家门口的调解站”,成功协助社区化解噪音干扰、物业沟通等邻里纠纷5起。
 
活动不仅聚焦即时服务,更注重长效赋能。团队面向双职工家庭子女开设“暑期托管课堂”,涵盖作业辅导、手工制作、科普实验等内容,累计服务儿童30余人次;联合医疗专业志愿者开展义诊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等便民服务,惠及居民50余人;策划“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通过非遗体验、凤阳花鼓宣传等形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为探索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小队还特设“社区治理观察员”岗位。志愿者通过深度访谈社区工作人员、分层走访不同年龄段居民、参与式观察社区公共空间运行,聚焦环境卫生、养老服务、矛盾调解等议题收集一手资料,目前已完成80余份问卷调研与15次深度访谈,后续将形成《社区暑期服务需求调研报告》,从青年视角提出智慧社区平台优化、适老化改造等可行性建议。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出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队长高晨曦表示,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高效,从物资准备到活动执行,从居民沟通到资料整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社区居民王阿姨也称赞道:“大学生们带来的服务很实在,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生活小难题,还让社区变得更热闹、更有活力。”
 
据悉,滁州学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此次社区服务实践是学校“三下乡”活动的生动缩影。接下来,红色梦想小队将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同步通过短视频、直播、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实践故事,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根据调研反馈完善服务方案,推动“短期帮扶”向“长期赋能”转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青春智慧。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