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河海大学“大河安澜”实践团赴开封和尚庄调研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为深入挖掘黄河生态文化内涵,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日,河海大学“大河安澜”黄河生态文化发展寻迹与护河行动实践团赴河南省开封市柳园口乡和尚庄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村落、访谈村民、考察历史遗迹等方式,沉浸式感受和尚庄与黄河共生的百年历程,探寻黄河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和尚庄,这个位于开封市中心北11.3公里、横跨黄河大堤南北两侧的村落,有着深厚的黄河印记。清朝时期,此地曾是开封城内大相国寺及满洲人的地产,佃户定居耕种后形成和尚庄与满洲庄两个村落。因黄河多次改道与洪水侵袭,两村逐渐向东南迁移至黄河大堤两侧,1949年后正式合并为如今的和尚庄。“我们都是黄河改道时逃荒来的,靠着黄河的土地谋生,也跟着黄河的治理一步步过上安稳日子。”焦万岭的话语中,满是村落与黄河紧密相连的岁月记忆。 

        在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首先来到村东堤北的黄河42号坝——这里正是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悬河”状况的重要地点。站在坝上,实践团成员远眺黄河,深刻体会到柳园口作为黄河“悬河”河段的险要地势。据焦万岭老人介绍,毛主席当年在此留下“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的嘱托,如今42号坝旁的纪念碑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着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坚定信念。实践团成员驻足纪念碑前,聆听历史回响,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的高度重视。 
        除了红色记忆,和尚庄所在的柳园口地区还留存着近代黄河治理的重要遗迹——林公堤。实践团专程前往考察这段历史上由林则徐主持修复过的黄河大堤,了解到1841年黄河在张湾村决口后,林则徐带领百姓历经5个多月苦战,修复了西起马头村、东至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的大堤,为开封百姓筑起防洪屏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治水精神与诗句,让实践团成员对“治黄为民”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关注到和尚庄的文化底蕴。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于1903年、1910年两度绘制《借山图之廿二柳园口》,画作中垂柳、堤岸、渡船、屋舍构成的黄河渡口景象,生动记录了柳园口地区的人文风貌。实践团成员结合画作与村落现状对比,感受到百年间黄河村落的变迁,也意识到黄河治理对推动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了解当代黄河治理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实践团与焦万岭、郭桂花、李树林等村民进行了深入访谈。谈及黄河治理带来的变化,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黄河大堤又窄又陡,全是稀泥,现在加宽了不少,两岸种满了树,跟市内的公园一样!”郭桂花道出了黄河大堤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焦万岭老人则回忆起黄河航运的变迁:“过去黄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粮食、煤都能通过船运到山东,后来修了三门峡、小浪底、柳园口等水闸分流,虽然航运停了,但水闸解决了灌溉问题,现在村里种地一年四季都不缺水。”1999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黑岗口险工时,曾与焦万岭、郭桂花等村民交流黄河防汛情况。“当时江总书记问我们‘房离河这么近,怕不怕’,我说在黄河边长大,不怕!但也说了盖房难的问题——离河近,盖了也怕淹,老百姓生活也紧巴。”郭桂花回忆道。令村民们欣慰的是,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了重视,2000年和尚庄整体搬迁,村民们从分散在堤坝旁的“坝上人家”,搬进了规划整齐的新村,彻底告别了“汛期担惊受怕”的日子。如今,每到七八月份汛期,村委会都会组织防汛宣传,准备救生衣和救生员,筑牢安全防线。 

        在谈及黄河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结合时,村民们也表达了期待。焦万岭老人希望能有人承包开发黄河游览区,“这样村里可以搞饭店、旅社,让村民多些收入”;郭桂花则提到,目前村民在游览区附近摆摊多为自发行为,期待能有更规范的组织引导,让黄河生态资源更好地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经济效益。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村民诉求,表示将在后续调研报告中纳入相关建议,为推动“黄河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此次和尚庄调研之行,实践团不仅梳理了从治黄历史到当代生态保护的脉络,记录了黄河治理给村落带来的民生变迁,更深刻理解了“黄河宁,天下平”的厚重内涵。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沿黄河流域开展调研,整合历史资料与实地见闻,形成黄河生态文化发展与护河行动的调研报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河海智慧与青年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