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春守护运河安澜!桂林理工学子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实践

    来源:马翠翠 张晋嘉 陈杰诗
    发布时间:2025-09-09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实践号召,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与气象防灾需求深度结合。7月19日至7月25日,桂林理工大学“运河新生·气象护航”实践团依托平陆运河沿线产业园区、乡村社区、枢纽工程等实践阵地,在南宁横州、钦州灵山及运河沿线区域开展系列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以青春力量筑牢“绿色运河”安全防线。
一、乡村社区扎根,本土化科普连接民生需求
         实践团首站深入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江口——平陆运河起点的百年码头及航道施工区,通过走访每家每户、老渔民、施工队负责人,详细了解该区域台风季风力特性、汛期水位波动规律及航道开挖边坡的暴雨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实践团向渔民以及工人发放《内河航运气象应急手册》,向施工人员详解暴雨停工阈值,强调日降雨量超50mm即停止土方作业,有效填补“经验主义”带来的安全盲区,建立起“预警-响应”的联动机制,从源头筑牢水上作业的安全防线。灵山县陆屋镇新光社区作为易地搬迁安置“样板社区”,常住居民中老人占比超三成,对气象防震知识需求迫切。实践团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生产车间、与驻村第一书记张书记座谈,摸清社区风险点紧邻国道易受台风影响,老旧房屋在暴雨天可能出现漏雨、墙体渗水。此外,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易受气象变化的影响。实践团在走访过程中,用漫画手册讲解防震减灾相关实用知识,并结合专业为社区发展提出建议,让“安居”真正具备“安全底色”。在灵山县桂味生态园,实践团探寻气象防震减灾与农业融合发展路径。天气变化对荔枝生长的影响贯穿全周期,成为制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实践团通过参观加工车间、实地采摘等,结合专业知识及荔枝种植规律,向农户宣传握基础防灾技能,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变成了“知天而作”,实现“防灾效能与收益双提升”,也将激励青年学子把防灾减灾知识转化为守护乡村产业的实践力量,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基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平塘江口开展调研(通讯员陈乐乐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平塘江口码头合影(通讯员陈乐乐摄)
二、产业园区联动,定制化宣传守护生产安全
         产业园区是运河经济带的“动力引擎”。临港产业园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作为平陆运河经济带的重要载体,聚集了大量加工企业与物流设施。实践团走进广西倍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车间负责人交流得知,热带水果加工车间对温湿度敏感,暴雨易导致原料仓库进水,雷击可能影响生产线运转。面对调研得出的痛点问题和产业上下游共同面临的气象风险,实践团成员结合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在原有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聚焦气象灾害防御与韧性提升的针对性建议。实践团将不断深化对产业风险特别是气象灾害风险的认识,努力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守护产业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青年方案,为平陆运河这一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行稳致远,为沿线产业兴旺、乡村繁荣贡献持久而坚实的青春智慧。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团委书记迟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园区区位优势,强调气象因素在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践团与园区部门主管就聚焦气象服务在港口运营、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展开座谈会,不仅了解到钦州港作为重要枢纽,集装箱吞吐量巨大。大风、大雾、强降水等天气对船舶航行、靠泊装卸、堆场作业影响巨大,直接关系到港口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用脚步丈量,以专业思考,深切体会到气象科技与服务在“向海图强”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实践团就公司气象风险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交流(通讯员杨婷媛摄) 
图为实践团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合照(通讯员陈乐乐摄)
 三、运河枢纽聚焦:专业视角助力工程防护
         平陆运河三大枢纽作为运河“咽喉工程”,其施工质量与运营安全直接决定“通江达海”战略落地,气象防灾尤为关键。在马道枢纽,实践团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到工程“通航+生态”双重功能。实践团与经理积极交流,全面了解到枢纽“高边坡、深基坑”施工受极端天气影响显著,高温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强风可能引发塔吊安全隐患,将把调研所学融入实践,以青春助力世纪工程的防护措施。在企石枢纽,针对5000吨级省水船闸建设,团队结合船闸混凝土浇筑进度,宣传“高温天气养护”“暴雨天基坑排水”等工程气象知识,助力保障施工质量。在青年枢纽,实践团与张主任深入探讨枢纽防汛设施布局、“数字式鱼道”“生态护坡”等生态设施。同时,实践团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重点宣传“汛期设备防护”知识提出在鱼道监控设备旁加装防雨棚,强降雨前清理泄洪通道杂物,确保生态与航运安全双保障,课堂知识落地工程实践,用青春力量为枢纽长期运营构建“风险预判-应急响应”机制建言献策,确保重大工程经得起极端天气考验,展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马道枢纽一号观测台合照(通讯员陈乐乐摄)
图为青年枢纽张主任与实践团指导老师就数控式鱼道极端天气管理展开交谈(通讯员陈乐乐摄)
四、调研宣传结合,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实践团在各点位开展宣传的同时,同步收集气象灾害影响案例:钦州市河东污水处理厂作为钦州关键的治污核心设施,该厂采用改良A²O、MBBR等成熟工艺,将污水净化至一级A排放标准,为钦江流域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团深入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了解暴雨对进水水质的冲击及应对措施;钦州铁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采用全球首个U型工艺布局,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72台无人智能导引运输车(IGV)靠磁钉导航、按系统指令作业,实践团实地观摩时,重点关注气象数据如何影响装卸、转运全流程调度,与技术人员探讨“绿电供应-气象预测-作业效率”的联动机制,明晰气象服务从数据输出到物流作业优化的落地逻辑;还结合专业提出“增设码头微气候监测站”等建议,以青春视角探索气象与物流的协同路径,调研台风对无人导引运输车运行的潜在影响。基于两地调研,团队提出“建立园区-社区-枢纽气象信息共享群”“针对不同产业制定气象应急预案”等建议。
图为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码头的自动化设备及运行原理(通讯员杨婷媛摄)
         此次实践中,实践团将专业知识的价值从书本中扎根在实践中,体现在深入的田间地头、工程一线,将气象数据转化为渔民的“避险指南”、工人的“操作规范”、居民的“居家常识”。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踪沿线气象防灾需求,把宣传行动与专业调研相结合,让气象防震减灾知识真正融入运河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链条、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青春之力守护“通江达海”的梦想,让青年智慧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绽放持久光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