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探访渠县文庙与洛带古镇的建筑密码

三下乡|千年文脉铸乡魂——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探访渠县文庙与洛带古镇的建筑密码
  2025年8月2日,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循着历史脉络,深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文庙与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对两地标志性传统建筑展开实地调研,聚焦建筑技艺、文化内涵及保护现状,旨在破译藏于砖瓦间的千年文脉密码。
渠县文庙:阶梯式建筑群面临风化挑战
  渠县的文庙建筑群作为川东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官式庙学建筑,因核心文物棂星门的风化问题引发关注。这座始建于宋代、现存主体为清代遗构的建筑群,包含万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等核心建筑,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传播与建筑技艺的重要实物载体。然而,自然侵蚀与材质特性正对这座历史瑰宝构成威胁。

被自然侵蚀的棂星门
  实践团成员石浩南发现,棂星门的六柱五间石雕出现显著风化迹象,透雕纹饰边缘模糊化现象普遍,局部区域可见米粒至指甲盖大小的石屑剥落,砂岩材质疏松特质加剧了劣化进程。榫卯结构整体保存完好,但柱体底部与雕刻深凹处已成为风化高发区。游客陈鹏在受访时指出:“石质文物的脆弱性远超木构建筑,专业保护技术亟待提升。”

游客陈鹏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
  文庙管理者向实践团透露,近年已完成三期维修工程,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通过展览活化利用空间,如在大成殿陈列孔子塑像与牌位,在乡贤祠设置忠孝节义主题展览。但风化问题依然严峻,从棂星门斑驳的雕纹中,既能看到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映照出现代保护技术的创新探索。如何在开发利用与原真性保存间寻求平衡,将成为这座千年文庙面临的时代课题。
洛带会馆:移民建筑中的生活智慧
  距渠县三百公里外的成都东郊,洛带广东会馆的封火山墙已静立三百余年。这座清康熙初年由粤籍移民筹资修建的会馆,以硬山式屋顶、镂空花窗与象征“五行相生”的封火墙,成为客家建筑技艺在巴蜀的典型遗存。

洛带广东会馆的斜槽导雨结构
  洛带广东会馆现存完整的斜槽导雨系统,脊部特设的梯形导水凹槽,与天井处石质接水槽形成完整排水链。附近居民白先生证实:“雨水顺屋脊凹槽流入天井,可接水洗衣。”这种材料更新、形制留真的修缮方式,既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又完整保留了客家移民因地制宜、节材利废的营造智慧。5米高的半圆形封火山墙突破了川地常规防火需求,超常规的巨壁形态被调研判定为客家土楼防御基因的移植,体现了地域建筑智慧的跨区域传承。
  轩梁木雕则展现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特征,其“瓶荷”组合图案中,花瓶与荷花元素经艺术化处理,既保留中原地区“平(瓶)安和(荷)美”的传统吉祥寓意,又融入巴蜀地区特有的造型语言。客家居民黄阿姨用乡音讲述地名渊源:“相传刘禅在此看鲤鱼掉落腰带,所以叫‘落带’,后来演变成洛带。”她随即以一句客家话“欢迎大家来洛带耍”道出移民后裔的开放胸怀。

实践团成员黄鑫采访当地居民
  渠县文庙的层叠石阶与洛带会馆的封火山墙,在调研记录中交织出川蜀传统建筑的文脉图谱。从棂星门的风化纹路到导雨槽的水声,从碎瓷宝塔的祈愿到移民雕刻的故事,这些建筑基因正以坚韧的传承力,在当代焕发生机。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的探访,不仅解码了历史,更让千年文脉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中延续新生。
  电气工程学院“乡音乡韵”实践团
  拍摄:石浩南、黄鑫
  记者:张新婧

  
    来源: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