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彰显吉大学子精神风貌,2025年7月5日至2025年7月15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舞之声”志愿服务团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两岔乡车禾村开展为期十天的调研、支教、助农、宣传活动。以下为社会实践队针对车禾村经济发展路径探索的调研成果:
一、车禾村的经济情况
(一)经济基础:车禾村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从经济基础来看,车禾村财政收入有限,在发展进程中,资金层面的制约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工作的开展进度与规模。境内工业企业稀缺,仅1家,商业活力不足,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仅8个。金融方面,虽有存款与贷款业务,但整体资金规模和经济发达地区乡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
(二)产业布局:车禾村的产业布局以农业为主导。在种植业上,形成了多元的体系。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等为主 ,常年播种面积可观。养殖业方面,呈现多种类养殖的格局。当地培育了15个产业合作社,在整合资源、组织生产、对接市场等环节发挥作用,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转型。
图为志愿者实地走访居民调研照片
二、车禾村的现存问题
(一)种植业
1.
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人才短缺:当地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收益有限,而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成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促使大量青壮年 外出务工;两岔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种植、养殖产品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难以满足青壮年在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双重流失。
2.地形复杂限制规模化种植:车禾村多为山地和坡地,坡度较大,且地块碎片化严重,最大连片地块面积较小,导致机械化耕作难以推行,增加了劳动成本。同时,坡地保水保肥能力差,雨季易发生水土流失,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市场价格波动大且收益不稳定:车禾村农产品销售完全依赖本地少数收购商,缺乏稳定的订单渠道,议价权较弱。作物的收购价受市场行情影响剧烈,而同期化肥、农药等成本却在上涨,导致种植净利润下降。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村民种植积极性受挫,部分地块出现弃种现象。
4.技术支撑不足且应用滞后:车禾村的农业专业培训次数较少,内容多为通用性理论,缺乏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的实操指导,比如油茶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药剂使用、矮杆作物套种的间距控制等。此外,村民对科学种植认知不足,仍沿用传统经验,导致油茶挂果率低、套种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养殖业
1.养殖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车禾村养殖业以散户为主,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以粗放型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小且分散,散户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议价能力,容易亏损;前期投入回收周期长,而居民资金不足
2.村民积极性受挫且参与度低:车禾村地处武陵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车禾村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担启动资金。此外,养殖风险高,且收益周期长,村民更倾向于选择短期见效的务工收入,参与养殖的积极性低,规模化养殖户占比少,年轻人参与度几乎为零。
3.
政策限制与环保要求的制约:车禾村部分区域处于林业保护红线范围内,林下养殖受到严格限制,可利用的养殖空间缩小。同时,耕地红线要求保护基本农田,养殖设施建设不得占用耕地,开荒困难大。
三、发展路径
(一)种植业
1. 聚焦技术与人才培养,加大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引进技术提高本地的技术水平,大力培养人才,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重点培育技术人才,大力发展产业,利用政策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核心抓手,加大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网络等基础条件,解决返乡生活便利问题。
2.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盘活闲置土地: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的困境,需提升土地利用率。按合理标准分配耕地,整合一定规模耕地建设油茶种植基地,提升油茶种植效率;对全乡废弃宅基地进行复垦;实施土地整合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规划合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农业产能。
3. 聚焦初加工环节,延长产业链:依托当地盛产的油茶、玉米、土豆等农产品,在车禾村建设加工厂。选址优先考虑村头交通相对便利的闲置地块,建设标准化厂房并划分多个功能区,由村合作社牵头运营,村民可以土地或农产品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收益。
4.提高村民素质,吸引外来人才:开展村民技术培训,加大对内人才提拔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外来人才;通过公众号、直播等线上平台普及技术知识,联合网络力量,推动技术落地;争取政府专项补贴用于技术设备引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图为志愿者前往田地进行农作物调查
(二)养殖业
1.开展常态化培训服务,提高抗风险能力:由村合作社牵头,开展常态化培训服务,现场示范科学养殖实用技能。同时,选取几户养殖意愿强的村民作为示范户,资助其改建标准化圈舍,推广成熟养殖模式,再由示范户带动周边散户学习,逐步提升全村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降低养殖成本。
2.
降低参与门槛,保障村民收益:村合作社提供种苗、饲料等物资支持,降低参与门槛,减轻村民前期投入压力;与村民签订协议明确保底收益,利润分配向村民倾斜,保障村民收益;通过返乡成功养殖户分享经验、组织现场观摩,用身边案例带动,逐步提升村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3.明确红线范围,加强村民意识:针对政策限制与环保要求的制约,先明确林业、耕地红线范围,划定允许养殖区域并简化审批流程;引导村民在合规区域发展养殖,通过培训强化村民生态意识,让养殖既不触碰政策红线,又符合环保要求,消除村民顾虑。
图为志愿者调查研究乡村治理方案
车禾村的困境本质是山区乡村在资源约束与现代化进程 中的典型矛盾。从产业逻辑看,其核心矛盾在于分散经营难以支撑产品规模化,而初级产品的低附加值又无法形成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导致人才流失,发展滞后。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与生态优势,土家民俗、生态 景观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突破资源约束,使车禾村成为可供参考的乡村发展路径。
指导老师:张湘华、任倩、田惠
作者:张涵茗、曹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