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科技兴农,运用生物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力乡村振兴,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与菌携手’乡村振兴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组织开展了一项融合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由五名本科生构成,在张标教授等人的指导下,专注于木糖醇绿色生物合成技术。同时,深入淮北、亳州等地农村,针对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展调研,构建“科研-农户-企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增添科技动力,并致力于在服务家乡发展的过程中坚定信念、提升本领、作出贡献。
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高温环境下的木糖醇生产
团队成员胡钊源至今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实验室的摇床嗡嗡作响,显示屏上的温度定格在46℃——这是普通酵母菌难以存活的极限温度,但培养皿中的菌株却依然活跃。“成功了!”团队成员们击掌相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团队成员让马克思克鲁维酵母“穿上耐热铠甲”,木糖转化率飙升至99%。
“就像给酵母装了‘空调’。”团队成员范从卓比喻道,“传统化学法生产木糖醇好比用锅炉蒸桑拿,而我们用微生物发酵,就像让它们在恒温泳池里高效工作。”技术报告显示,这项技术不仅让玉米芯变废为宝,更使冷却水用量减少60%。
图为摇床中的摇瓶,旨在验证高温下木糖醇的高效生产。胡钊源 供图
田埂间的现实状况:玉米芯的价值与农户认知
“以前烧玉米芯,熏得眼泪直流,现在听说能卖钱?”亳州市王寨村的李婶攥着问卷,将信将疑。团队成员范从卓蹲在地头,掰开一块焦黑的玉米芯:“您看,这里面含的木糖,咱们平时吃的口香糖里就有它!”
调查数据显示,68%农户仍以焚烧处理玉米芯,仅12%的农户了解其工业价值。种植大户王叔算了一笔账:“我家20亩地,玉米芯白扔了十几年。要是真能按每吨300元收购,一年能多挣辆电动车!”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细致采集玉米芯等原料样品进行成分检测,系统调研农村地区玉米芯利用现状、供应链体系及农民对木糖醇的认知情况,为探寻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拍摄的农作物照片。范从卓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问卷调查。李艳杰 供图
实践里的青春担当: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与成长
此次实践最大的特色在于将科研成果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结合。“我们的目标是把论文‘种’在地里。”团队成员晋雨晴指着实验室墙上的地图,三条箭头串联成环:科研成果转化—农户原料供应—企业生产加工。这种模式已在亳州某生物科技公司试水,首批10吨玉米芯转化出的木糖醇,产值翻了三倍。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带着实践积累的资料与数据返回校园,对皖北乡村的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期间,团队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的反馈。闫庄村村民委员会向实践团队发来感谢信,信中提及团队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探索了新路径,并肯定了其工作作风。这份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官方肯定,成为“‘与菌携手'乡村振兴实践队”用心用情服务乡村的最有力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在实验室门口的合影。李悦 供图
从对木糖醇生物合成技术进行优化,到开展助农服务,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于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于广袤乡村大地书写壮丽的青春篇章,为达成共同富裕目标贡献青春之力。(通讯员:晋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