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5日,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阳光筑梦团”在指导教师陈福礼的带领下,赴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探访当地红色遗址、重大工程遗迹与现代乡村产业一线,以多语种专业能力为纽带,探寻精神根脉,助力乡村振兴,书写青年担当。
走进历史现场,感悟奋斗初心
在红光沟航天旧址,团队成员面对泛黄的设计图纸与锈迹斑斑的实验设备,聆听讲解员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天工作者在此艰苦创业的故事。“这些仪器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历程,每一处磨损都是一段奋斗的印记”,团队成员在参观后感慨道。
凤县革命纪念馆内,实践团通过大量历史文物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两当兵变等革命历史事件。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与为民情怀。
重走奋斗之路,体验攻坚艰辛
在宝成铁路精神教育基地与灵官峡,团队实地考察这条被誉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伟大工程。陡峭的峡谷中,至今保留着当年建设者凿山开路的痕迹。团队成员重走部分施工栈道,亲手触摸粗糙的石壁与冰冷的钢轨,体验“一筐砂石一寸路”的艰辛。
“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宝成精神”,队长在体验后表示,“这种奋斗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对话产业一线,助力乡村发展
团队调研了东河桥村“青野・牧星人麓营地”和凤县花椒产业基地。目前正通过发展研学旅游和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推动旅游复苏。花椒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了当地花椒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情况。据介绍,"凤椒1号"等新品种的推广使亩产量显著提升,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促进了产业升级。花椒产业依托科技育种与统一经营模式,将传统种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当地富民的特色产业,这是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媒体赋能、科技兴农与文旅融合,正成为凤县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当青春的脚步遇见厚重的历史,当专业的智慧对接乡村的需求,一幅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画卷正在凤县徐徐展开。阳光筑梦团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正在于扎根土地、服务人民、奉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