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识骗能力,筑牢反诈防线,南京财经大学校青志红十字会特地于7月1日至14日在仙林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财智防诈安盈万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社区、街道展开反诈讲座,进行情景剧表演,进行互动等。
当“AI换脸”诈骗走进大学城社区
7月的南京,烈日炎炎。南京财经大学校青志红十字会“反诈先锋”实践团走进仙林社区,带着3D动画课件和伪基站模拟设备,准备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活动。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口,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皱眉:“我同学刚在视频里找我借钱,声音一模一样,但总觉得哪里不对……”这一幕让实践团成员意识到,即便是在高校云集的仙林,诈骗依然无孔不入。
仙林社区是典型的“高校+社区”混合型居住区,既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也有老年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信息差,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诈骗。实践团的任务,就是让防诈知识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立体化宣教:从“被动听”到“主动防”
(1)反诈课堂:技术拆解+真实案例
在仙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警官、网络安全专家和金融律师,共同开展反诈主题讲座。
技术型诈骗拆解:实践团通过3D动画还原“钓鱼Wi-Fi”诈骗流程,展示诈骗分子如何利用公共网络窃取个人信息。现场还进行了“伪基站模拟实验”,让居民亲眼看到诈骗短信是如何被伪造发送的。
情感型诈骗剖析:针对社区老年人,实践团播放了一段“养老投资”诈骗的真实录音,并邀请律师讲解此类骗局的常见话术和法律风险。
数据型诈骗警示:针对大学生群体,网络安全专家演示了“个人信息倒卖黑产链”,提醒大家谨慎填写问卷、参与抽奖等活动。
一位南师大退休教师感慨:“以前总觉得诈骗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骗子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图为介绍红十字会成员诈骗类型。梁爽供图
(2)情景剧表演:观众决定剧情走向
实践团在社区广场搭建临时舞台,上演多线剧情反诈情景剧,包括:
“大学生兼职陷阱”:展示刷单诈骗的完整流程;
“银发理财骗局”:揭露“高回报投资”背后的猫腻;
“跨国婚恋诈骗”:警示网络交友中的金钱陷阱。
在关键剧情节点,实践团暂停表演,让观众投票选择“主角”下一步行动。例如:“如果接到‘客服’退款电话,你会怎么做?”选项包括:A.按照对方指示操作;B.挂断电话,联系官方核实;C.直接转账。
超过60%的观众最初选择了错误选项,但在讨论和专家解读后,大家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互动模式让防诈知识更深入人心。
精准滴灌:让防诈知识“入脑入心”
(1)社区“诈骗热力图”:锁定高风险人群
实践前期,实践团走访了仙林社区12个小区,发放问卷300余份,绘制《仙林社区诈骗风险热力图》。数据显示:
老年人:易受“保健品诈骗”“冒充公检法”骗局影响;
大学生:刷单诈骗、虚假兼职问题突出;
外来务工人员:对“网贷诈骗”“冒充老板转账”警惕性较低。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调整了宣传策略:
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设“防诈小课堂”;在大学城食堂门口设立“反诈答题打卡点”;在劳务市场发放“防骗维权指南”。
(2)科技助力:让反诈“触手可及”
“反诈二维码”:实践团将常见骗术生成二维码,印在宣传单、环保袋上,扫码即可观看防诈短视频。
“AI诈骗模拟器”:大学生志愿者开发了一款小程序,用户可输入陌生电话或短信,系统自动分析诈骗风险等级。
“社区反诈大喇叭”:每天傍晚,小区广播会播放最新诈骗案例提醒,形成常态化警示。
服务延伸:从预警到维权的“全链条”支持
(1)法律维权“一站式”服务
在社区设立“反诈法律咨询站”,由法学专业志愿者协助居民:电子取证:教学如何保存微信聊天记录、支付宝转账凭证;报案指导:提供标准化报案模板,避免遗漏关键证据;心理疏导: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受骗者提供心理支持。
(2)“反诈志愿者”网络
实践团联合社区网格员、物业保安、大学生社团,组建“仙林反诈联盟”。志愿者接受培训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可疑情况可立即上报,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阻断”的联防机制。
五、实践启示:防诈教育如何“长效化”?
“社区+高校”联动: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定期进社区更新防诈内容,保持宣传活力。
“线上+线下”结合:通过社区微信群、短视频平台扩大覆盖范围。
“知识+行动”转化:不仅要提高意识,还要教会居民具体应对方法(如设置骚扰拦截、使用反诈APP)。
图为红十字会成员活动后合照梁爽供图
结语:让防诈成为社区“免疫力”
离开仙林社区那天,一位曾遭遇“冒充子女”诈骗的阿姨特意来送我们:“你们讲的东西,我回去就教给老伴儿,不能再上当了!”阳光下,社区宣传栏里的反诈海报格外醒目,居民们三三两两讨论着学到的防骗技巧。
这场实践或许只是反诈长征的一小步,但实践团成员相信,当每个社区都能形成自己的“防诈免疫系统”,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必将越来越小。(记者:吴家杰 通讯员:梁爽)
责任编辑:吴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