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我们南开大学“立公计划”甘肃庄浪实践队在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扎根一个月,这一个月是何其短暂,但是这段时光留给我们的又是何其丰富,我们三个人的实践队伍完成了多项工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东门村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这份力量杯水车薪,正如许多参加了立公计划实践的学长学姐说的那样:“东门带给我们的远比我们留给东门的更多。”
一、工作总结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坐落于韩店镇镇政府附近的电商中心进行当地农产品的电商直播推广和线上店铺运营,助力庄浪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我们累计开展农产品直播20余场,总时长超60小时,重点推广水蜜桃、木耳、榆黄菇等特色产品。并负责接待了文学院、商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多支“师生四同”实践队伍,以及两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队伍,在接待与对接过程中,我们向他们介绍如何进行助农直播,将自己在电商中心工作的经验尽数传授,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和他们一同摸索。与此同时,我们还与众多实践队伍一起参与了六盘山红色教育、“南风逐浪,共筑梦想”暑期兴趣拓展等各项活动,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将围绕电商中心的各项工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在运营庄浪农产品抖音店铺和微信小程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电商助农远不止是架个平台那么简单。每天一睁眼就要处理的各种运营琐事,才是最真实的助农日常。在抖音店铺运营中,最磨人的是商品审核的反复拉锯。记得有一次为苹果上架,因“农产品资质文件不完整”被连续驳回三次。而下单发货后的售后情况更是一个挑战,用户下单后才发现供货商将产品分为三个批次发货,一位漏货少货,需要一个个打电话解释。直播设备也时不时出现问题,作为一个文科生“电子产品小白”,我也在队长和队员们的号召下一起对直播间里需要的各种电子设备进行研究和修理。这些琐碎的问题让我们明白,电商助农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想象,而是由无数个琐碎的细节堆积起来的。但每当卖出一份产品、成交一份订单,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与自豪。或许就在这些细碎的坚持里,我们的工作正迈开步子努力向目标前进。
此外,我们还前往“庄山浪水”品牌店铺、木耳种植基地等地进行亲身考察,协助村委会进行党务及会议材料整理与村民医保台账信息整理,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在整理一页页档案时读懂村庄的发展变迁,在核对每户医保信息时体会民生保障的温度,在产业基地考察中见证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每一份材料的归档、每一次数据的核对、每一处产业现场的走访,都是我们与这片土地建立起的深刻联结,让我们在实践中既见天地,更见众生。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庄浪实践期间,我们有幸前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这座见证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历史名山,以其厚重的革命底蕴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在纪念馆内,透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穿着草鞋翻越六盘山的坚毅身影,站在红军长征纪念亭前,远眺苍茫群山,更能体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豪情。特别是了解到当年红军在庄浪休整期间,与当地百姓"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房"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真谛。这次红色教育让我们认识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要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奋斗意志,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进取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7月15日,在平凉市科学技术局举行的庄浪县丹参种植项目答辩会上,我们团队承担了答辩材料准备和专家联络工作。通过参与此次项目筹备,我们深刻感受到南开大学对庄浪县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仅丹参种植这一项目,就凝聚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多个院系师生的智慧结晶。项目团队创新性地运用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生长环境动态调控等手段,确保丹参种植的科学性和药材品质。这再次让我们见证了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理念在庄浪大地的生动实践。
根据在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的实践成果,我们确定了调研报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电商运营示范中心的考察》的撰写,在撰写过程中,除了我们熟悉的案头工作,也需要我们设计好调研报告进行入户走访调研。于是,我们在东门村四位社长的带领下走街串巷,对村里的多户人家进行调查访问,调研过程中,我们将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分别是基础设施层面、人才储备方面、物流配送方面,通过村民们的回答,我们对东门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在调查中发现政府部门组织过新媒体方面的培训,但并不是每一位村民都知晓具体情况并参加过,大部门村民都认为快递运输比较便利,但是在采访到快递网点店主时,我们也才了解到快递运输在极端天气中的困难,我们将类似于“快递网点店主”这样的特殊考察对象与普通村民的调查结果结合在一起,这种差异化调研方法,让我们既把握了大致全貌,又捕捉到关键节点的瓶颈问题,这些发现为报告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二、东门村的温暖
在东门村的一个月,是工作的一个月、忙碌的一个月,也是充满人情味儿的一个月,我们吃穿住行都在这个村落中,与村民们保持着相似的生活节奏,也经历了许多温馨动人的瞬间,为此我们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推送记下在东门村感受到温暖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经历的温暖又何止推送写出的那些?
在小炒店吃饭时,我们无意中发现这一家的女孩擅长画画,女孩叫梦瑶,还会把自己的画作贴在饭店的墙面上供来来往往的食客们观看,在与梦瑶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了许多她在学校里有趣的事情,也知道了她除了使用油画棒与水彩笔画画,也会用手边方便的文具画漫画,父母也非常支持她的爱好,为她报了县里的绘画班,于是梦瑶每天都和妹妹搭乘村县之间的公交车,去美术老师那里上课,当我问她:你画的都是一些色彩缤纷的画作,在绘画班里面天天联系基本功会不会觉得无聊呀?梦瑶则拼命地摇头,她喜欢画画,即使打那些基础的圆形、长方体在她的眼中,也是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梦瑶的父亲王师傅在我们的频繁造访中,也与我们熟悉了起来,还在休息时带领我们去看秦腔表演,为我们介绍秦腔的历史的经典剧目。在我们离开之前,梦瑶将我们队伍成员的名字记下来并附上装饰,画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送给我们。这是一份令人珍视的温暖。
村委会的芳芳姐,每天都在想方法做出能让大家都喜欢的饭菜,在得知我从山东来后也兴冲冲地告诉我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山东打工,她喜欢那里的大海,有一天,厨房的抽油烟机突然罢工,浓烟瞬间灌满了整个屋子。我们都被呛得直咳嗽往外跑,却看见芳芳姐用围巾捂住口鼻,在烟雾里若隐若现地翻炒着锅里的洋芋粉条,“马上就好!”她被烟熏得直流泪,却还惦记着一定要让我们每个人都吃上好饭。还有崔老师、文芳姐、田大哥……以及带领我们执行工作的贾老师和焦书记,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宾馆隔音差晚上没有休息好导致精神萎靡,村委会的哥哥姐姐们都来关心我,询问我的情况,嘱咐我要好好休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东门村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贾老师和焦书记不仅是工作中的领路人,更是生活中的贴心人。贾老师总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出恰到好处的建议,而焦书记则像一位兄长,用他特有的幽默化解我们的工作压力。
暮色中的东门村文化广场,就像一幅流动的乡土风情画。当秦腔老艺人们演绎着《荒郊义救》的忠义故事时,台下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伯的烟斗明明灭灭,妇人们轻声哄着怀中的婴孩,而我们这些“外乡人”则站在人群边缘,试图从铿锵的唱腔中读懂这片土地的魂魄。最鲜活的是那些孩童——他们或许不懂戏文深意,却会跟着锣鼓声即兴起舞,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老长,仿佛要把这古老的戏曲文化绵延到时光深处。平日里,广场又换上另一副面孔: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与羽毛球划出的弧线,妇女们围坐成圈的笑谈,还有那位总对着手机纵情高歌的老大爷——他的歌声自然比不上一些专业的歌手,却总能引来最真诚的掌声。每当路过这方天地,看着村民们脸上舒展的皱纹,听着此起彼伏的乡音,一整天的疲惫便随着晚风轻轻散去。在这里,我渐渐懂得:乡村振兴不仅要建好厂房和道路,更要守护好这些让心灵栖息的烟火人间,这座广场上就浓缩了村民们忙碌一天后的舒适与闲暇,美不胜收。
走在东门村的乡间小路上,那些摊晒在路边的麦子、玉米和苜蓿,在长在小城市里的我眼中都是新鲜事物。“这是要做饲料吗?”“晒多久才能收呢?”——每每提出这些城里人幼稚的问题时,晒场的叔叔阿姨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耐心解释。有时因听不懂需要反复询问,我自己都感到难为情了,可他们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在村广场看秦腔演出时更是如此。当我因为没带板凳席地而坐时,总会有大娘悄悄递来一只小木凳:“闺女,坐这个,地上凉。”那凳子或许陈旧,却被磨得发亮,就像这里的人心一样温润。渐渐地,我这个“外乡人”也学会了辨认作物,能辨认出多个秦腔曲目,这些细碎的温暖,让东门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如此可亲。
背靠这美好的乡村,而我们居住的宾馆面前就是国道与省道交接处,每天都有大量的货车经过,甚至会在这里停驻休息,这就使得宾馆前的道路两侧总是停着巨大的货车,这使得我在过马路时会感到有些紧张和害怕,害怕飞驰而过的货车带起的气流会把我向大货车的方向卷去。这一周,当我结束工作往宾馆走时,我发现停在两边的货车上晒着好多衣服,货车旁边竖起了小帐篷,能听到有人在里面洗澡的声音,有时,大货车上面也会探出一只小狗,发出嘤嘤的叫声。那一天,我还透过玻璃看到在高高的货车头里,一对夫妻互相靠在一起入睡休息。眼前的这些景象让我五味杂陈,背后的东门村也并非是一个桃源村落,也有需要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这里的村民也有自己困难,而宾馆前面这条大路则有着更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他们的车牌号来自全国各地,处在他们之间的我,也应该深入地去思考,我将来要去做些什么,我要去怎么做,才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身边的人的生活能更好一些呢?
三、东门感悟
在东门村时,恰逢一场热闹的婚礼。结亲的人家门口,民间艺人正唱着诙谐的《猪八戒背媳妇》,围观的乡亲们不时朝新人起哄,笑声在黄土坡上回荡。新郎红着脸背起新娘绕场三圈,喜糖撒落时,孩子们欢叫着争抢,仿佛整个村庄都浸在甜蜜里。而后来,我们在国道转角又见证了一场葬礼。披麻戴孝的队伍缓缓前行,僧侣诵经声与唢呐哀鸣交织。送葬的人们在山崖边驻足,将纸钱撒向深谷,纷纷扬扬如蝶飞舞。山风呜咽着卷起孝衣下摆,那一刻,生与死在这片黄土地上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两场仪式,就像村庄为我们上的第一课:在这里,红白喜事都带着泥土的质朴。婚礼上的哄笑与葬礼上的呜咽,都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我们这些外来者,就这样在悲欢交织中,慢慢读懂了东门村的脉搏。
离开东门村前的几天,我们的收尾工作如同梳理缠绕的丝线,琐碎却意义非凡:直播教程、工作间文件整理、抖音账号回复……交接清单上的最后一项被划去时,回望这一个月以来的点点滴滴,我深切体会到,而乡村振兴也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编织而成。就像梯田里每一道田埂都要亲手夯实,这段实习时光比数字更重要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在乡土中国的褶皱里读懂社会,领悟乡村,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这些报表、直播准备与售后工作与东门村的角落里的土墙、牛羊以及人间烟火将会一起成为我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扎根”的一个月,与其说是我为村民们做了贡献,更不如说是村民们的生活一点点感染了我,我来到了他们的世界,与他们同呼同吸一个月,心中满怀着对于东门村的情感,与这个质朴美好的乡村的作别,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希望自己在回到学校后去做更好的自己,能够有时间回来看看,有能力去带更多的货,让自己的微薄之力变得稍微厚实一些。
七月的东门村,大地正铺展着最质朴的画卷。梯田间,白色的洋芋花连成一片星海,在晨露中轻轻摇曳,翠绿的玉米秆挺直腰杆,棕色的玉米须从苞叶间探出头来,像极了老人笑起来的皱纹,而那路边肆意盛开的油菜花,则将整个山坡染成流动的金黄。这绚丽的色彩里,藏着我们这一个月的全部记忆,如今站在离别的路口回望,这片土地早已不是初来时的陌生模样,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一个故事:白色的纯净是村民待人的真心,绿色的生机是乡村发展的希望,黄色的温暖是收获的喜悦,棕色的厚重是文化的积淀。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带着这幅画卷,我们离开东门,回到学校,但我知道,东门村的这些色彩,已经永远染在了我们的生命里。就像梦瑶画板上那些跃动的颜色,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