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家,大学生资讯发布平台
大学生之家

偶艺生辉承古

    发布时间:2025-09-21    阅读: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与时相偶实践队
        为深入探索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时相偶”实践队于8月6日赴漳州开展调研活动。作为实践行程的最后一站,团队深入自媒体团队“布袋不呆”拍摄地点——偶尔片场,通过沉浸式观摩和实地采访,深入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戏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情况,以青年视角为非遗活化注入新思考。
        在“布袋不呆”团队的拍摄现场,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的融合过程。从机位调整的精确测算到动作指导的反复打磨,从灯光变化的细腻调度到场景搭建的匠心独运,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团队对艺术品质的不懈追求。采访中,团队负责人王睿揭示了“布袋不呆”名称的深意:“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命名打破传统布袋戏‘呆板’的刻板印象,以年轻化、创新性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布袋戏的灵动与活力。”他进一步介绍,团队以二次元、国漫等年轻化元素为切入点,在保留漳州布袋木偶戏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形式与传播方式的革新。
        技术赋能是“布袋不呆”团队的重要创新方向。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木偶头模。王睿指出,与传统木雕工艺相比,3D打印技术具有成型速度快、重量轻量化、标准统一等显著优势,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中专业人才稀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此外,操偶师吴松斌为实践队成员们详细演示了木偶内部操控机关的精巧设计:通过微型机关控制眼部眨动、嘴角开合,配合手部固定造型,让木偶在指尖下焕发鲜活生命力。吴松斌的演示使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布袋木偶的创新实则是以传统结构为根基的智慧延续——无论是眼部的灵动机关,还是手部的精巧构造,均在传承老艺人技艺精髓的同时,以现代技术赋予其新的表达维度,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再诠释与再创造。
        实践队调研期间,还专程赴漳州古城探寻布袋木偶戏相关文创产品,并体验了前沿的AR技术应用。在古城文创店铺,队员们发现了一系列以布袋木偶为原型的创意产品,如钥匙扣、明信片、冰箱贴等,其中一套AR互动冰箱贴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手机扫描,木偶头饰与现实人物图像相结合,实现了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的巧妙结合。实践队员切身感受了科技赋能非遗的无限可能,也充分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与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为年轻群体提供了全新的接触与认知非遗文化的路径。
        此次实践调研让队员们看到了布袋木偶戏在多元路径交汇下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布袋不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内容革新与传播形式拓展,为非遗注入时代活力;古城文创与AR应用的实践,则展现了创意表达与科技融合对文化“破圈”传播的重要推动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与时相偶”实践队将继续深耕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传承路径,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持续探索活化传承的多元可能,以青春之力助力掌中木偶在新时代舞台焕发万象新生,奏响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