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科技助农】——深耕宿州六安两地,筑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屏障

    发布时间:2025-09-18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助农”实践团队
  
  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赋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七月初,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助农”实践团队奔赴宿州、六安两地农业主产区,开展为期30天的农作物病虫害精准识别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践活动。团队以“调研-施策-科普”三维联动模式,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助农实效,为当地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保护注入高校力量。
  一、科学调研,绘制两地病虫害“防治地图”
  宿州与六安农作物种类差异显著,宿州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导,六安则聚焦水稻、油菜种植。实践团队依据两地农业生产实际,组建两支专项调研队开展田野调查。在宿州萧县,队员们逐田查看玉米叶片,精准识别玉米锈病的夏孢子堆特征,记录病害蔓延速度与地块分布;在六安金安区,重点监测水稻稻瘟病的病斑形态、玉米螟的危害部位,同步采集病虫害样本进行实验室初步分析。通过整合“田间症状-样本数据-发生规律”,团队完成两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地图”绘制,明确不同病虫害的高发区域与防控关键期。
  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当地部分农户存在病虫害识别能力薄弱、依赖化学农药的问题。“不知道虫子叫啥名,只能凭经验买农药,有时候钱花了,庄稼还是受损失。”六安一位农户的表述反映出普遍痛点。针对这一情况,团队现场发放《农作物病虫害快速识别手册》,手册以高清图片搭配文字说明,标注各类病虫害的典型特征、高发时间及初期危害,帮助农户实现“看图识病、对症防控”。
  二、因地制宜,推广高效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并非完全不用药,而是通过科学手段减少农药使用,兼顾病虫害防治效果与农业生态安全。”团队成员在技术推广会上向农户耐心讲解。结合两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团队推出针对性技术方案:在宿州玉米种植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降低害虫孵化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在六安水稻产区,推广“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利用鸭子捕食田间害虫,其粪便改善土壤肥力,实现“一举两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三、科普引领,培育科学种植新观念
  为让绿色防控技术真正扎根基层,团队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录制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内容涵盖“小麦条锈病防治要点”“水稻稻瘟病预防措施”等,通过农户微信群、村镇广播等渠道传播;在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指导,现场演示病虫害识别方法与绿色防控技术操作流程,解答农户实际疑问。
  团队还与两地农技推广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赠送整理完善的《绿色防控技术手册》,并计划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常态化应用。
  此次实践活动,切实为宿州、六安两地农户解决了病虫害防控中的实际困境,搭建起高校服务农业发展的坚实桥梁。作为“藏粮于技”的具体实践,团队的努力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当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实践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大学生在田间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在服务农户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效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实现服务与育人的双重成效。

  (文图:赵子鑫、赵莉莉、赵优优/审核:王娟娟/审校:巴青松/终审:张铮)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